久病床前能不能有孝子?错的都是孩子吗?
2015年8月17日讯,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一听这话,大家本能的反应都是子女不孝没有耐心,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恐怕很多子女听到这里会叫冤。其实啊,说句不中听的话,生了病的老人有时也会格外“作”。今天,小编就跟您念叨念叨这件事儿。
刘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久病床前无孝子”,无论是从病人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子女或者照顾病人的家属的角度来看,都有一定原因。久病床前有孝子,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
风雨无阻准点儿送饭
挡不住慈父摇身变“作男”
案例1
两年前的一天,陶先生的父亲出电梯门时摔了一跤,头部正好撞到了墙上。虽然得到了精心地治疗,但老人还是瘫痪了,除了头能动之外,全身几乎不能动。
医生说,神经损伤后的康复是以毫米来计算的,也就是说,恢复起来不仅非常慢,而且预后与家属及患者本人的期望具有相当大的差距。陶老先生的孩子们逐渐接受了现实,但陶老先生却不然。他的心情开始烦躁,不断挑剔孩子们和老伴儿:觉得医院的病号饭吃着不顺口,就要求儿子每天给他送饭,于是,儿子每天不管有多忙,一定要准时下班回家先给父母做好饭送到医院。
这就样,儿子风雨无阻地坚持了两年,有些亲戚朋友都觉得老先生要求有点过分。但陶老先生坚持着不肯改变自己的主意。有时候,陶先生太累了,希望能让妹妹替自己给父亲送顿饭,但遭到父亲果断拒绝:她做饭不好吃!
时间久了,女儿和儿子私底下也有怨言,因为必须按照父亲的规定时间做饭、送饭,他们也舍弃了自己的很多时间,甚至没有一个周末能陪伴自己年幼的孩子,“周末老爷子要求我们必须到医院陪着他!”
专家有话说
老年人生病之后社会功能减退,心理上也处于退行状态,自我评价可能会降低,为此自卑、自责、接受不了自己患病的现实。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患病的老人可能会表现出人际关系敏感,内心特别脆弱,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
有的老人可能会想“年轻时我是这个家的顶梁柱;现在我生病了,孩子还会不会像从前那样尊重我、在乎我?会不会觉得我是家里的累赘和负担?”
所以善良的父亲母亲们,才会摇身一变成为“作男作女”。
“闭上眼睛就看到了未来”
漆黑之夜路漫漫
案例2
小路的妈妈在退休后不幸患上了重性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本来和蔼可亲、勤劳善良的妈妈像换了一个人,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出现了敏感多疑的症状,甚至还出现了被害妄想。
她经常怀疑家里来了陌生人,有时还会拿起刀去杀“坏人”。糊涂的时候,她会管女儿叫妈妈,称呼儿子为爸爸。妈妈的这种状态,小路非常心疼,她一直尽力地照顾母亲。一年两年,小路觉得还能忍。但是,在母亲患病5年之后,她突然感到特别无力,“我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儿……”
专家有话说
刘竞说,其实“久病床前无孝子”也反映出患者家属的状态。老人在患病初期,大多数儿女能理解和接受,他们往往会非常尽心尽力地照顾老人,付出多少人力、物力也在所不惜,老人也会感到被照顾的温暖和支持。
但如果老人不幸患上了慢性疾病,特别是像痴呆或重性精神疾病等治愈希望渺茫的疾病时,儿女们不论如何付出,也看不到病情的缓解,看不到患者的进步,他们会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徒劳的。
很多来咨询的儿女向刘竞表达了强烈的无助感、无力感和无望感。有的儿女长期照顾身患痴呆的父母,等到疾病的晚期,老人不仅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完全无法与人交流,儿女们感觉身心俱疲。有的儿女甚至也出现了失眠,焦虑,抑郁情绪,自己的生活质量也明显下降。很多家属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无奈地将老人送到养老院。而这一天一旦出现,别人就会觉得这个孩子不孝顺,但却没有考虑到他所承受的巨大的身心压力。
久病床前能不能有孝子?
久病床前有孝子,其实对于病人和家属来说,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
刘竞说,老年人生病之后,特别是患上了比较难以治愈的慢病、长期需要别人照顾时,生活状态发生了改变:社交圈子明显变小,生活质量下降。这时,一定要进行自我调整,能平静地看待人到暮年、疾病难免的规律,接纳患病的现实,并在现实条件下努力让自己的状态变得更好。
对于子女来说,要在照顾老人的同时,也要关照好自己,及时清除自己的负性情绪。
家人与病人之间要多进行沟通,有什么不愉快要及时地解开“小疙瘩”。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尽量让家属轮流来照顾老人,不要让一个人一周7天、一天24小时地照顾病人。刘竞建议,如果条件不允许,需要一个人长时间照顾老人,那最好给照顾者适当放个假,比如一周休息一到两天,这一两天换个环境,清空自己,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去逛逛街,可以和朋友聊聊天,或者去公园散步,调剂一下自己的心情。
小编有话说
或许,天下没有不爱自己的父母,也没有不爱自己父母的子女。但是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怎么去爱,生老病死、生活琐事也都有可能成为爱的绊脚石。所以,给辛苦照顾父母的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吧,给饱受疾病的老人一个大大的拥抱吧。亲情同样需要经营和呵护。
关于我们
北晚微健康
微言微语,求证健康疑题;
圈里圈外,网罗名医故事。
我们是北京晚报科教部官方公众号。在这里,我们将带给您最新的健康资讯,最客观的养生知识,最感人的名医故事。
欢迎加入我们,让健康成为每个人最in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