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符号,从来就不是什么高楼大厦。一半是那些紫禁城那般红砖的殿宇;一半是胡同深处那些灰墙的四合院。本期是画家况晗的老胡同系列的尾声,我们最后走进那些入画的市井风情,那些逐渐尘封的老胡同……宫殿深处的帝王将候离北京人太远;胡同深处的百姓人家才是老北京生活的写照。 夏季最热的时候是三伏天儿,胡同里老爷们索性脱掉上衣,光着膀子,手里拿把大蒲扇,“呼啦呼啦”地扇着;或是打一盆凉水,在院子里用毛巾擦洗,冲冲头,凉快多了。傍晚时分,老人们在胡同里,推着竹车、抱着孩子聊着家常;年轻人下班的行色匆匆,忙着买菜做饭;孩子们此时是最开心的,呼朋引伴在胡同里追逐着,打闹着。吃完晚饭,女人们喜欢在院子里或胡同的路灯下,坐着小板凳儿,扎堆聊天儿。每人手里都少不了一把大蒲扇。彼时的北京没有如今这些繁华绚烂的色彩,只是像一幅毫无花哨的铅笔画,静静刻画出市井百态,也沉淀出历史的记忆。 【作者简介】 况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61年生于江西宜丰,1989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曾荣获首届徐悲鸿奖学金。他是一个用铅笔为胡同在纸上构筑重安身之所的人,他的宽线条铅笔画被业内外人士公认为最能表达出真正的老北京胡同感觉。出版有《留住胡同-况晗宽线条铅笔画作品选》、《消失的胡同-铅笔画中的北京面貌》等书。 相关推荐:【胡同•人气儿】 →→→→→ 【胡同•宅门儿】 →→→→→ 【胡同•树荫儿】 →→→→→ 【胡同•冬景儿】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况晗/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