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文教

网剧《盗墓笔记》引激烈吐槽 近八成网友评价给1分

2015-06-19 12:00 网络 admin

2015年6月19日 先看一组数据:上线两分钟点击量2400万,上线一小时点击量3045万,22个小时点击量破亿。实时热搜前50位占据9席,话题单小时内阅读量增长1亿。

17

再看一组吐槽:“第一次看到成片,我的内心就是崩溃的。我很悲伤地给另一位编剧彭阗打电话,让他赶快搬家,因为播出后肯定会被网友和书迷的口水淹死。” “怎么跟原著相差这么远?几位主角的出场方式怎么根本不像原著说的那样?编剧都是怎么想的?”“吴邪在演偶像剧,三叔在演民国剧,胖子在演相声,潘子在演军旅,只有小哥在演魔女嘉莉……”

不管是数据还是吐槽,说的都是同一个东西:《盗墓笔记》的网络剧。

作为年度最受瞩目的网络文学改编剧之一,《盗墓笔记》的确是应该在享受好看的数据之时承载着大量吐槽。它的命运和去年的《何以笙箫默》差不多,注定要经历这样的事情。

类似《盗墓笔记》这样的网络文学,自它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好像能很容易地通往各种价值转化的渠道、但又命途多舛的状况。它有着很多先天的优势,又有许多营养不良的地方,甚至两者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有此就有彼。

因此,现在集中在《盗墓笔记》上的吐槽,实际上就是它本身的优点,只是在转化的时候出现了一些不佳的效果。

护宝少年VS网络文学的自由

当上周长达90分钟的先导集播出后,高点击量的同时也招来了许多的吐槽声,而吐槽声音最大的,就是剧情变得“主旋律”起来。

在剧中,李易峰饰演的吴邪一句“我要把牛头交给国家”引发网友热议,“交给国家”这四个字也被网友玩坏,甚至一举登上了微博热门搜索的榜首位置,不少网友称“只想把编剧上交给国家”,也有网友称这简直就是一部《爱国少年护宝笔记》。

为什么会这么改?编剧白一骢说,这是必须要改好的三观问题,因为盗墓是一个不合法的行为,换成考古是为了审查的需要,“先导片的目的有三个:把吴邪原本盗墓家族的身份换掉,合法化;让原小说中‘主动下墓’变成‘被动下墓’;尽力接回原著线”。

其实吧,这么些年来,《盗墓笔记》就经常扮演“背锅”的角色。几乎一出现盗墓案件,就有媒体会提起《盗墓笔记》来。几乎已经到了有人拿剪刀伤了人,大家就得质问王麻子的地步。

仔细想想《盗墓笔记》小说火起来的过程,当然和“盗墓”这个独特的题材脱不了关系。虽然之前有《鬼吹灯》,但从受众量来看,《鬼吹灯》和《盗墓笔记》并不在一个数量级。可以说,《盗墓笔记》让盗墓类小说发扬光大。如果这个小说一开始就叫《考古笔记》,我敢说这小说不会受到如此多的关注的。

这样的题材,如果从一开始就走实体书出版渠道,恐怕很难顺利出版。就算出版了,以现在的文字水平来看,恐怕也得七改八改。正是由于网络文学相对自由的环境,造就了盗墓题材的火热。

而到了现在,《盗墓笔记》要做成审查制度更加严格的剧集了,那么一开始让它火起来的题材优势,就转化成了不得不三观很正的改编劣势。

说实话,我不相信作者一开始就想好了自己会走到这一步,否则他就应该像是马伯庸写《古董局中局》一样,开始就伟光正得很。

如果要吐槽《盗墓笔记》变成了《护宝少年》,首先就得看到它本身网络文学自由化的一面。这种转变是无奈的,但也是必要的。假如不承认这个,那恐怕现在连想要吐槽的东西都没有了。

另外,很多网友所吐槽的五毛钱特效(形容特效很差),其实也和网络文学的自由性有很大关系。由于写作的开放,可以在小说当中注入的元素实在是太多了。如果这些东西通过文字去展示,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但转换成特效,困难度就会直接提升。

这个问题不仅仅存在于网络文学当中,相对严肃一些的科幻、奇幻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分享到

“吴山居”分号落户潘家园 《盗墓笔记》“稻米”们前来捧场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疯狂粉丝”

IP热对《琅琊榜》《花千骨》众网络文学是一种促进

“IP电影”成“圈钱工具” 《新华字典》将改编成影视剧

电视剧《盗墓笔记》评分仅2.8 盲目“IP崇拜”伤害原著小说形象

“小小科学家”儿童科普课堂开课 小学生可直接提问国家级科普专家

新东方以5282万港币从二级市场买入新东方在线股份

共建森林城市 六合庄林场开展义务植树尽责活动

禁止中小学生将智能手机带入校园?教育部回应

北京中职教师增设正高级职称,这类人群可破格申报

至少十省份叫停家长改作业,部分地区:一旦越线,校长也要担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