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献试点4年捐献器官3058例 广东占全国五分之一居首位
2015年3月4日讯,3月2日,国内首个器官捐献协调员心理培训班在广州举办,来自全国的60余名器官捐献协调员参加了培训。记者在培训活动上获悉,去年全国成功完成器官捐献1699例,数量超过了前4年捐献量的总和。
中国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业务部副部长高新谱透露,从2010年试点公民器官捐献,到去年年底,全国共实现捐献3058例,其中2014年就有1699例,公民器官捐献大气候渐成。
广东省的器官捐献案例和数量都是逐年在增加,2014年大幅提高到246例,累计已成功完成捐献570多例,占全国总量五分之一左右,居全国首位。
现状
捐献协调员压力大流失率高
随之,器官捐献协调员这一职业开始走进公众视野。2010年2月,原卫生部与红十字会启动公民逝世后自愿器官捐献工作试点。当时,全国的器官捐献协调员仅有50人,随后队伍逐渐壮大,目前规模已达1154人。其中包括红十字会志愿者,医院专职协调员,以及医生、护士等兼职协调员。
协调员在器官捐献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因为必须反复地见证生命的消逝和重生,也常常要在潜在捐献者家属最为悲痛的时刻与他们讨论“身后事”,这个职业被称为“最矛盾的职业”。据介绍,因工作压力大,美国器官捐献协调员的服务年限一般在4-6年。而从国内的数据看,2013年接受培训的547名协调员,至少已经流失50名。
故事
最艰难的是建立信任
曾水梅是广州军区总医院器官获取组织的器官捐献协调员。从最初接触家属,到给他们讲解公民捐献器官的法律规定,到陪伴他们完成各项评估和手续,最后协助处理后事,都属于她的工作范围。她说,开展工作第一难在解释相关法规,第二难在建立信任。
与国际惯例一致,国内的器官捐献坚持自愿无偿原则,而且相关机构必须为器官捐献者和接受者保密个人信息。但有的家属因为不理解相关法规,提出捐献必须以满足某些要求为条件。这时候,曾水梅都要反复给家属们讲解相关的规定和内在的道理。
不过,艰难建立起来的信任很容易就会被打破。比如,姚贝娜眼角膜接受者的身份被曝光后,不少家属再次找到协调员来求证,为什么别人可以知道器官接受人信息而自己不可以。也有家属由于担心器官捐献是一场骗局,还没仔细了解就断绝与协调员沟通。
曾水梅希望公众了解,器官捐献协调员以及器官获取组织的工作人员,都保持着善心来为器官捐献者服务。
在最悲痛的节点介入
中山三院共有3名专职协调员,唐月娥是其中的一名。她曾经是医院移植科的一名护士,当时就时常需要与潜在捐献者家属接触。即便成为专职器官捐献协调员后,她仍然感觉压力很大。
唐月娥向记者介绍,自己参与的器官捐献协调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捐献者或其家属对自愿捐献有所认识,主动来电表达捐献器官的想法。另一种则是潜在捐献者家属对器官捐献并不了解,协调员需要在临床医生的协助下主动接触,询问他们的捐献意愿。
对于器官捐献协调员来说,最为难的是在潜在捐献者家属最悲伤的时刻,与他们讨论亲人离世后的问题。唐月娥不愿意提及调解中的难堪情形,只说遇到反应激烈的对象,会尽最大努力去解释,并派发宣传资料。现在她已经从事协调工作两年,懂得了如何选择恰当时机,将器官捐献的信息传递给家属,让家属享有这个知情同意权。
趋势
2020年器官移植基本供需平衡
中国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业务部副部长高新谱告诉记者我国每年器官移植约有一万宗,而等待移植的病人约30万人,供需比率为1比30。他表示,经过5年的探索,自愿捐献器官正在进入快速增长期。不过,他预计,要实现器官移植基本供需平衡,还需要约5年的时间。
广州军区总医院肝胆外科主任、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委员霍枫则表示,目前公众对器官捐献和移植了解仍然有限,还很难估计器官捐献什么时候可以满足患者需求。一些需要做移植手术的病人由于观念或者经济上的原因,还接受不了器官移植手术。不过,随着器官捐献和移植信息和知识的普及,器官移植需求量也会随之增大。他希望各相关部门能尽快着手制定更加细致的器官移植手术收费标准,并把器官移植手术列入医保覆盖范围,让患者可以了解并负担得起手术费用。
广州军区总医院器官获取组织主治医师李鹏则表示,从器官捐献一方看,让公众了解器官分配系统的运作,为捐献者和家属给予肯定或荣誉,帮助和扶持当中的困难家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多数捐献者为中低收入群体
2015年初,随着姚贝娜身后捐献眼角膜事迹的报道,一个个捐献者的名字也随着媒体的报道进入公众视线,女兵冯碧仪、律师夏兴霞、副连级战士彭勇志等。
名人效应和媒体报道对推动公民捐献器官起着积极作用。不过,广州军区总医院器官获取组织主治医师李鹏告诉记者,从目前接触的案例看来,大多数的器官捐献者为中低收入群体,他们捐献更加积极。 据新快报
链接
逾五成港民愿意考虑捐赠遗体
香港大学昨天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多达51%的受访香港市民愿意考虑捐赠遗体。调查主办方认为这一比例超出预期,是一个值得香港人骄傲的结果。
“这次研究结果显示遗体捐赠广泛被香港公众认识,而且看到香港人都有无私奉献的心,非常热心于帮助别人。”这项调查的主要研究员、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医学及卫生教育研究所及解剖系副教授陈立基说。
这次调查还发现,有84%的受访者表示听说过遗体捐赠。对于愿意考虑捐赠遗体的受访者,“希望帮助他人”“希望帮助医学及教育研究”以及“希望离世后仍有贡献”分别是他们的主要考量。
据新华社 邰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