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信用卡践行“断卡行动”引导广大消费者合法合规用卡
2021年金融知识普及月,为提升公众金融素养, 中国平安联合中国经济网推出金融消费者素养提升计划,本期邀请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为广大消费者普及什么是“断卡行动”?为什么要实施“断卡行动”?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层出不穷,在现阶段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电信诈骗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出售倒卖银行卡是否属于犯罪行为?如何保护个人隐私?本期的金融消保大咖说欢迎留言讨论,今晚20:00,第六期《金融消保大咖说》节目即将播出,主题为“践行‘断卡行动’ 合法合规用卡”,欢迎收看!
新兴金融消费场景不断出现,让我们的生活更为便利,但也让不法诈骗分子有更多可乘之机,给我们的金融财产安全造成隐患。为积极配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工作,普及金融基础知识、提升金融消费者素养,号召广大网友争做金融好网民,中国经济网联合中国平安今年继续推出12期金融消费者素养提升系列公益课堂。节目旨在传递科学的投资理财理念,防止人民群众受骗上当,引导金融消费者正确使用金融服务,倡导理性消费投资。
本期节目,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将一起与广大网友交流,以案说法,为金融消费者普及“断卡行动”的相关知识,增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具体案例如下:
案例一:贪图蝇头小利,损失自由名誉
王某于2020年9月份在网上结识了一名游戏好友,对方声称可以帮他搞点钱,但前提是要用王某的身份证去办理一张银行卡和U盾。10月6日,在太原市的一个面馆外,王某以800元的价格将银行卡和U盾卖给对方,并告诉了对方自己银行卡的密码。据王某供述,其实他也很清楚对方要他的银行卡就是用于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10月9日,王某发现自己的银行卡里多了10万元,于是王某就立即去银行进行挂失,把10万元钱取了出来。但是因为王某参与非法买卖出借银行卡是违法行为,涉嫌违法犯罪。
案例二:转前多核实,转钱才放心
2020年9月8日,王先生在微信上收到了一条好友请求,对方声称是某县的副县长。王先生平时就与这位副县长认识,所以直接通过了对方的好友申请。对方通过微信发来信息称要找王先生帮忙,需要帮忙给他的同学转一笔款,但会提前把钱转到王先生的卡里面。于是,王先生就把自己的银行卡卡号发给了对方,几分钟后,对方便将一张34万元的电子账单发给王先生,并称钱已经转了过会儿就到。
随后,对方也将他“同学”的账号一并发送到了王先生的微信上。转账前,王先生还特意通过电话联系这名副县长,但对方没有接电话。于是,王先生通过手机银行向对方提供的账号里面转了10万元;转完账后,王先生接到了副县长的回电,对方声称没有这回事,王先生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节目将同步在中国经济网、平安口袋银行APP上线。每期节目的最后还特别推出了金融知识趣味有奖答题活动,大家只要扫码进入页面,就可以参与答题,并有机会抽取由平安银行等提供的盲盒小礼品一份。
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将进一步推进“金融知识普及月 金融知识进万家 争做理性投资者 争做金融好网民”宣传活动,持续创新宣传形式,送金融知识进千家万户,切实提升社会公众金融素养,营造清朗金融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