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
因为“共同富裕”、“第三次分配”,舆论圈颇为热闹,甚至发生了一次罕见的激烈争论。
放下这场争论的政策水平不提,有意思的一点是,争论发生在两位总编辑之间——李光满,1990年代就是《华中电力报》总编辑,还有胡锡进、《环球时报》总编辑。作为体制内正局级媒体,他们的分歧本身就颇耐人寻味。
因为,几乎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风向的变化,都在关注着它未来的走势。
有疑问是正常的。
眼下,我们能确定的是,中国的宏观政策,正在向更加注重公平的方向调整,“共同富裕”的进程正在提速。
在当前对平台经济加强监管和反垄断执法、在更加强调公平的大势下,大型互联网企业向何处去?也尤其引人关注。
中国和世界仍然在经历快速的变化,疫情的考验,贫富的分化,经济的影响,这一切都给市场参与者,尤其是互联网公司带来新的挑战?在变动时代,它们将交出一张怎样的答卷?
2003年,非典成为中国进入新世纪后的第一场大考,我们最终穿越了风浪。
也是在那年,互联网登上中国商业的中心。此前,中国的互联网产业还停留在门户,BBS和即时通讯,变化正好发生在非典期间。
当年4月,一位参加广交会的阿里员工被发现为疑似非典,全公司近500多名员工宣布“居家隔离”办公,阿里巴巴遭遇到创业以来“最大的挑战”。
2003年5月10日,在阿里全员居家办公的情况下,淘宝网上线了。从此,阿里不再只是一家帮助中小企业做贸易的B2B平台,而成长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C2C和B2C电商。
疫情的考验,在当时加速了互联网的应用。而互联网的发展,又反过来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新的活力。
时代的波澜壮阔,成就了互联网企业,我们的生活也被互联网深刻改变。
在非典17年后,又一场流行病席卷全球,中国经济也迎来了走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转折点。互联网公司又一次来到十字路口,他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挑战背后也隐藏着新的机遇。
时代变革中的互联网企业,和中国经济已经产生了深度连接。他们不再仅仅是纯粹的商业公司,也被广泛期待肩负更重的社会责任。
一些互联网企业纷纷破题。几天前,阿里巴巴集团正式宣布,启动“阿里巴巴助力共同富裕十项行动”,将在2025年前累计投入1000亿元,助力共同富裕。
1000亿的投入规模引发了热议。但在我们看来,比这更数字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的行动路线图。这并不是简单的“捐钱”或者“撒币”,而是反映了阿里与国家、社会的同频共振,以及参与大时代的决心。
共同富裕的真正所指,是效率与公平问题。而这也的确是互联网公司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必须思考的问题。
互联网公司从来不担心效率问题,事实上,互联网就是为效率而生的。万物互联极大提高了组织、运用生产要素的效率,服务功能逐步实现整合。互联网企业也随之从最初单一的信息服务功能,逐步成长为综合服务的平台,进而整合为众多中小企业聚集、生产要素高度整合的庞大生态体系。
在传统的叙事里,互联网的效率降低了中小企业的创业门槛,为草根提供了更多机会。但也应当看到,近年来也有一些人从公平角度出发,对互联网公司提出一些批评。在工业化时代,企业规模扩张,势必加剧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于企业与消费者、大企业与小企业等市场关系中,从而影响到分配公平。互联网公司做大了,也会导致这种情况。
但在我们看来,这种观点并不太成立。互联网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够最大程度地打破过去影响分配公平的信息不对称。
社交媒体平台为人们提供了更廉价、更便捷的公共信息渠道;电商平台为人们提供了更广泛、更透明的价格信息。
正是互联网自身的特性,让阿里可能打破企业越大越有碍公平的魔咒。
虽然在全球范围内,近年来都出现了对互联网企业的质疑。强化对互联网企业的监管,也成了世界性的浪潮。但我们仍然应该看到,中国正在进行的平台经济反垄断,不是不鼓励互联网平台发展,而是要让整个行业发展得更健康,让互联网能够更好地助力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国家认可互联网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只是希望这种作用能够更公平。
中国经济水大鱼大。只有整个宏观经济好,互联网行业和平台公司才能好。
阿里巴巴以电商起家,它从来不只是一个依托互联网的信息中介,而是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融合的典范。阿里巴巴不仅通过电商业务,连接商家和消费者,还通过B2B服务,形成了覆盖更多中小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的流通网络,并通过阿里云、菜鸟等业务,为客户提供数据、物流等方面的立体支持。
这样的业务属性,让阿里在助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有着天然的优势。因为它有着服务商家、消费者乃至中小企业的一套完整、成熟的商业和技术能力,这种能力在助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即插即用”。
对平台而言,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市场参与者都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越是茁壮发展,整个生态也就越健康、越有活力。
“共同富裕”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清晰的目标和具体的结果。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指出:均贫富并不能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发展,甚至可能使发展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要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实现人的共同发展,人的能力的共同提高。
共同富裕是要以人为中心的。决策层对“共同富裕”的部署,提及要“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实质是要给人以向上流动的希望,以保持社会活力、创新动力。
说白了,在共同富裕的要求下,不止要就业,还要高质量的就业,还要让人们更方便、更容易地创业。
有一个数字值得细品。根据淘宝方面的数据,最近几年来,每年在淘宝上新开店的店主,平均年龄是26岁。
(欧洲主要国家青年失业率)
要知道,年轻人就业率偏低早已成了困扰无数国家的经济顽疾,连发达的欧洲也无力解决。欧盟年轻人失业率远高于整体失业率,个别年份竟然高出近10%。美国失业率也曾一度逼近10%,比欧洲幸运的是,美国的服务业更加发达,仅和互联网相关的产业提供了近千万的就业,才成功把失业率拉回3.9%。
但在中国,互联网的发达给青年带来了不少机会。虽然现在年轻人也有对上升通道趋窄的种种抱怨,但年轻人的就业率还是要比欧洲不少国家高得多的。
阿里巴巴的商业生态,就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网店店主、网络主播、运营机构、物流仓储乃至快递、外卖等百花齐放,都已经成为就业的生力军群体。据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的测算,相关商业生态每年带动的就业机会,超过4000万个。
未来,阿里这样的公司要做的,是在带动就业机会的同时,让就业岗位的质量更高,劳动者获得更好的福利,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
阿里一方面将通过启动年轻人创业扶持计划、提供多样化的职业技能培训等途径,助力高质量就业。另一方面,还将帮助提高灵活用工群体的福利保障,如提高快递员、骑手、网约车司机等商业保险的保障等。
(一位患有罕见病的90后在老家窑洞里做云客服,不仅能自食其力,还能赡养父母和奶奶)
绝大多数的大型企业,都不是横空出世,而是从中小企业发展而来。在淘宝天猫上经营的商家,大多数也是中小企业,它们活得好不好,也关系到它们背后千家万户的民生。
从去年新冠疫情以来,淘宝天猫一直在持续降低平台商家的运营成本。阿里日前表示,未来将继续扶持中小微企业成长,降低日常运营成本,提供经营补贴,推动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事实上,过去十多年里,大量的中小企业在淘宝天猫上从小到大,甚至有数十家成长为上市公司。
放眼未来,阿里会进一步为中小商家降本增效,可以形成一个更健康的市场生态。只有大型平台和中小企业和谐共生,共同发展,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先富”带“后富”,给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增长动力。
共同富裕,离不开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而电商平台的普及,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正是敉平城乡差距,缩小区域发展鸿沟的重要途径。
前阵子,曹县出圈。很多人不知道,曹县过去是贫困县,如今却成了全国最大的影视服饰生产基地,占据了淘宝表演服饰产品70%的网络销售额。
结果很美好,华丽转身却不容易。
如果没有电商平台的跨区域乃至跨国商业贸易(曹县制造卖到了日本)的便利,曹县可能只是没通高铁的鲁西南小县城,一代一代给城市输送劳动力。如果没有相对廉价的电商渠道,靠曹县人民10年前那点本金,压根开不起辐射到全国的生意,平台相对于线下更为低廉的流量成本,相对于线下门店房租更为低廉的开店成本,让曹县把小本买卖做成了大生意。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
不久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发布了《西部电商发展报告2021》,报告显示2020年西部地区在淘宝开店的新创业者人数增幅首次超越其他地区,在淘宝创业者同比增幅排名前十的省中,西部地区占据9席,且增速全部超过200%。
互联网激活了城乡之间要素流动,乡村产业得以发展,年轻人能返乡创业和就业。显然,在补齐乡村发展短板这一点上,阿里长期的能力积累和资源投入,能较其他公司发挥更直接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提升当地的造血功能,完善商业网络,提升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升级,能够更大地发挥资金的杠杆效应。阿里“共同富裕”行动计划,明确要助推农业产业化建设,事实上,这一行动已经得到了市场的验证。
过去几年,阿里巴巴先后与黑龙江、甘肃、四川等省的多个县市合作,帮助当地农产品打通线上销售通路、培育品牌。2020年,阿里平台农产品销售额3037亿元,全国县域商品销售额更超1.2万亿元,持续稳居“最大农产品销售平台”和“最大县域商品销售平台”位置。
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国的城市化高歌猛进,城镇人口的绝对增量和占比的增速都达到了史上最高。尽管人口向大城市的集中趋势更为明显,却仍然有超过5亿人居住在乡村,在数字化的时代,他们能不能共享发展的红利对共同富裕至关重要。
阿里巴巴十项行动中也明确提出,加大科技投入,扶持欠发达地区数字化建设。如设立科技产业基金,推动欠发达地区数字化建设以及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是对阿里过去业务经验的总结,也是面向未来的布局。阿里已经有不少的数据中心、创新中心建在河北张北、贵州贵安、浙江遂安等地,数字化的新产业已经成为不少欠发达地区增长的新亮点。
数字技术的应用,本身也可以在教育、医疗、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阿里巴巴提出,要促进城乡数字生活均等化,探索共建智慧社区、美丽乡村等。还要支持基层医疗能力提升,打通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数据,让乡村居民也能够共享大城市的专家服务和医疗技术。
要实现促进就业、小城振兴、乡村振兴、均衡发展的宏大计划。我们就不能仅仅把所谓下沉市场看作是流量和收割利润的地方,更需要“授之以渔”,提高低线城市、乡村的人们的生产力,获得更高收入与获得感。
改变的伏笔早已埋下。
2008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以4万亿应对。彼时中国是建立在绿皮车、网吧上的国度。人走得慢、物流得慢、信息传播也相对缓慢。
等电站、机场、高铁等基建投入使用后,人们突然发现,过去被山川河流、幅员辽阔的大地所割裂的一个个区域市场被连接成了一个庞大的统一大市场。除了基础设施硬件改善,中国的光纤以及4G基站建设大面积铺开,移动互联网络迅速发展,网民数量大幅增加。
那正是互联网起飞的起点。
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长期积累,转变成像淘宝这样的电商的巨大机会。而随着像阿里这样的生态不断成长,互联网平台又赋予中国铁路、公路、航空这些基建建设,更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去年,一场更厉害的疫情席卷全球。但与17年前不同,这次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互联网公司的数字化能力在很短时间将人们的生活受到的冲击减少到尽可能低的程度。
线下办公虽然停摆,但依靠钉钉等办公APP,线上办公迅速普及;健康码落户支付宝等APP,网格化管理、绿码出行得到应用,人们逐渐可以安全通行;教育系统迅速普及网课,1.2亿学生和300万老师在钉钉上网课;为了满足线上办公和网课的需求,阿里云投入海量计算资源,仅视频会议一个功能就扩容数万台云服务器;线下商业停摆,网购需求迅速扩张;以及,成千上万的外卖小哥奔走在大街小巷,给居家的人们送去外卖。
疫情再度袭来,越来越多人开始明白,互联网并不应该只是用来被娱乐、杀时间的,它还是一种数字化能力,提升整个经济体的效率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阿里从电商起家,如今已经成为助力全社会数字化的平台。这样的平台,有助于夯实共同富裕的底座。
早在2008年,它在国内最早布局云计算,当时还被认为人是“新瓶装旧酒”,在咬牙坚持了三年技术攻关,数次更新迭代,终于建成;菜鸟网络一开始也备受质疑,面对极速增长的包裹量,它的数字化能力让仓储、快递、运输、落地配送等环节高效运行,并推动了机器人在物流领域的落地;阿里近年来还成立了达摩院和平头哥,在基础科学、芯片等前沿领域做了积极的探索。
(达摩院 图源:Aedas)
阿里对互联网的理解,早已超越了早期的流量概念。阿里的生态,是一张把商家、消费者、服务商、社会物流等体系有机连接起来的网络,和实体经济形成了千丝万缕的深度联系。正是基于这种能力,阿里也希望能够在助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所有的互联网平台公司都可以说,它们乐意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能力和商业能力,其中有些确实也在这样做。然而阿里在这方面积累的经验最多,涉及的领域也最广。
如今重温2003年的非典,短暂的考验却让这家公司迎来了一次起飞。我们如果能够有更大的视野和格局,当下阿里所面临的短期挑战和舆论争议,也并不会改变这家公司长期的发展格局。
时代浪潮依然波澜壮阔,这个国家也会继续在发展之路上坚定前行。任何企业,都不可能自外于时代浪潮,在走向共同富裕的时代,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平台,也理应为全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是属于它们的责任,也是属于它们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