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博士们开始拍视频
一件衬衫或T恤,一副眼镜,要不就是坐在讲台前,要不就是站在黑板前,再不然在自己的书房里,用几分钟时间给你讲明白一个“为什么”。这样的内容越来越欢迎,看看近几年“火”到出圈的李永乐老师、戴建业或罗翔,皆是如此。科普视频凭借一种极度朴实的风格和纯度极高的知识含量在西瓜视频等热门视频平台上颇受追捧。
这也让视频创作者的“高知”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如今,在各大视频平台上,有不少博士们开始走出象牙塔。他们在做严肃的学术研究的同时,更不忘向更广泛的公众分享自己的知识,做更加大众化的科学普及工作。
重庆大学的博士团,用视频走出了自己的路
有一群来自重庆大学的博士们,就尝试在视频上“抱团”,为的不是取暖,而是做出足够好的科普视频。
他们分别是祥子博士、宋钱博士和小曾博士。祥子博士和小曾博士是夫妻,宋钱博士是小曾博士在重庆大学机械系的直系师弟,他们一起组建了重庆大学博士科普团。
祥子博士原名王乐祥,今年29岁,是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在读博士。他出生于山东沂蒙农村,小学二年级时父亲患上严重心脏病,失去了劳动能力。家里顿时陷入贫困,冬天没有暖气,连生火炉的煤球都买不起。后来祥子由姑姑资助念书,可在农村,一切仍旧相当匮乏。祥子记得,那时获取课外知识的唯一途径就是学校订阅的唯一一本杂志《少年天地》,上面每一页、每个知识点,祥子都如饥似渴地读过。他说,这与他后来选择做科普有很大的关系。
祥子最初做科普视频,是出于家庭的经济压力。他选择了西瓜视频这样的中视频平台,毫不吝惜地将自己所学所知,结合普通人生活中最实际的问题做成视频。慢慢地他发现,自己的视频不但可以为自己收获粉丝,还能带来科研方面的合作。他在西瓜视频仅有十几个粉丝时,就被一家建筑环境设备企业关注到,达成了合作。
看到机会后,他把自己的妻子曾丹和师弟宋阳拉进来一起做。祥子的妻子曾丹作为为数不多的女性工科博士,在西瓜视频上也颇受欢迎。高铁钢轨没有缝、海底也能建发电站,这些视频都有超过一百万的播放量。1+1+1>3,这个小小的博士团在互联网上收获了自己的成功。
如今,这个视频博士团由于受到了重庆大学校方的关注和鼓励,开始迅速壮大。除了最初的三位博士,现在的团队里,已经加入了二十多位专业翘楚,比如重庆大学室内环境专业在读博士束自语,重庆交通大学教授、科技部专家库专家张甫仁等等。博士团已经开始正式的团队流程作业,变得更加规模化、科学化。
在这些博士眼中,科普是有生命力的事情。“对整个人类社会来说,最终能流传下去的,要么是科学知识,要么是文化知识,我希望我们做的视频,过十年还有人愿意来看一看。”祥子说。
网红博士们,都有自己的故事
事实上,博士做视频并不是今天才开始。在西瓜视频上拥有300多万粉丝的“科技袁人”袁岚峰,是不折不扣的中科大博士,并且他当年拿到中科大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才14岁,拿到化学博士学位时才23岁。曾有人质疑,他这样的天才,最后去做科普这种“简单的工作”是不是一种浪费?袁岚峰笑了,科普可不是一种简单的工作,并且具有不亚于做科学研究的深远意义。他认为,在面向专家的技术性文章和面向群众的过于粗浅而往往不准确的文章之间,我们的科普工作存在一个巨大的空当,即面向那些值得科普的读者,准确而生动地介绍科学原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袁岚峰的视频涉及面非常广。数、理、化、天、地、生,甚至军事、政治、网络、计算机,似乎只要跟科技沾边的,就没有这位袁博士不懂的。对于每一个话题,他都能用举重若轻的方式娓娓道来,用精彩的分析和有力的论述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同样做硬核科普的,还有“三一博士”。他在哈工大博士毕业后,目前在长安大学担任讲师。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他能用短短五分钟左右密集输出知识点的能力,还有他宛如邻家男孩一般自然亲切的谈吐风格。
他借国庆阅兵的热点做的一条介绍DF-17的视频在西瓜视频被观看了近百万次。这条不到两分钟的视频干货满满:DF-17“水漂弹”的外号,是因为它的飞行原理类似于我们小时候在水面上用石片打水漂的情景,这种飞行方式一方面速度超快,另一方面非常难以被追踪侦测,是实实在在的“国之利器”。
在这条视频后,“三一博士”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就在于知识。观众们希望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高密度地接受他的知识。他开始沉下心来,认真地研读每一个知识点,并将其转化成扎实的视频内容,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就涨粉了一百万。
早年,因为一副黄焖鸡骨头走红抖音的卢静老师,也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一位博士。她用抖音为冷门的古生物研究做科普。2019年5月,她和几位同事把鱼头泡饼里面的鱼头拼起来,还原一副鱼头骨骼。视频发出当晚播放量就几百万,被十几万人点赞。卢老师说,自己拼一个动物骨骼给大家,希望通过比较它的骨骼和其他动物化石的骨骼,帮助大家发现一些证据,让大家对生物演化感兴趣。
卢老师在博士阶段的研究方向是古代鱼类的脑颅演化,全世界和她研究方向相同的人只有几十个。她正在通过短视频,把四亿年前的鱼和人类演化的秘密,讲给千千万万人听。
如今,在各大视频平台上,几乎可以看到各个领域的博士们做的内容。比如,北京的法医邓姐,曾在东南亚海啸时去泰国参与救援,一共解剖了3000具尸体,来帮助这些遇难者找到亲人;西安的高校飞行器设计专业教师苟胜,用各种视频教你如何造火箭、造飞机,网友纷纷表示:他好像真的想要教会我……不久前,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教授也先后入驻抖音和B站,凭借海洋科普收获百万粉丝。
当许多父母、老师都还在担心短视频会不会“毁了”孩子,当许多成年人还在纠结把时间花在看视频上是不是纯属浪费时,这些知识类视频的爆红,让我们对网络视频的看法有所改观。视频在很多时候只是一种载体,它并不意味着内容只能有一种形式,深层次的、有干货的内容正在逐渐找到它们的市场和观众,无论对于教育、传媒还是科学普及,乃至对于视频制作者本人这都是一件好事。
结语:科普工作任重道远,视频平台正成为博士们的舞台
袁岚峰曾说,他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视频能让普通观众在面对一些高精尖的科技话题时,能真正“看懂一次”。他不仅希望传播这些科普知识,更希望能引导人们的兴趣、关注点和思考方法,能让普通人也有着更好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在社会思想阵地上,科学不去占领,迷信就会占领。科普工作的重要意义毋庸多言,提升普通民众的科学素养,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社会的整体科学水平。以往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科学”和“博士”都是高高在上,与自己距离很遥远的,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博士们开始通过视频来分享知识,传播科学。组团做科普的祥子博士称,“未来是一个交融的、跨界的社会,博士的出路不再只有去高校任教或者去科研单位上班。做视频也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从长远意义上来说,他们真正实现了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同时改变了更多人的命运。(来源:澎湃新闻/宋一聪)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