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老小区“活”起来?“租赁置换”为老城焕新提供好思路
近日,本市首个通过“租赁置换”模式改造的老旧小区——西城区月坛街道真武庙五里3号楼新装亮相,不仅停车位、充电桩、快递柜、门禁闸等外部设施全套配备,且参与“租赁置换”的房间进行了深度翻新,家具齐全、设计现代,租户可以拎包入住。
真武庙五里3号院如今旧貌换新颜。方非摄
真武庙五里3号楼建成于1981年,地理位置优越,毗邻金融街商务圈,却也有大多数老旧小区的通病:楼体外立面破损、配套设施老化、公共服务缺项、物业管理空白……居民早就盼着改造更新。西城区和产权单位牵线搭桥,引入民营企业,在“微利可持续”的前提下,创造性提出“租赁置换”模式。居民自愿签订长期租约,在收取租金的同时,可以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根据自身需求找到更宜居的置换房源,或前往专业养老机构生活。如此一来,老住户提高了生活品质,经过改造的房屋则可租给附近“上班族”实现职住平衡,可谓一举多得。
“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随着时代变迁,城市体量增长、边界扩展,各区域的主要功能多多少少有所变化,大家的需求也水涨船高,难免出现地理空间与居民需求的错位。以中心城区的老旧小区为例,一方面不符合现代生活需求,亟待改造更新,另一方面寸土寸金,腾挪空间有限。对此矛盾,仅靠政府出钱解决不现实,仅靠市场又面临“重盈利、轻改造”等弊端,而类似“租赁置换”这样的模式正是找到了其中的连结点,通过政府与市场两手配合,将置换资源与老城改造联动,重新理顺了空间与需求的关系,分别回应了老住户、“上班族”等不同群体的诉求,探索出一条老城更新的可持续路径。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作为率先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大都市,如何实现老城焕新、处理旧建筑与新需求的关系,是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在这方面,有不少有益探索可圈可点。比如,打造“共生院”,根据意愿外迁一部分老四合院的居民,精心进行院落改造,让“天棚鱼缸石榴树”的景致回归;再如,盘活闲置空间,将昔日脏乱破旧的“边角地”“夹心地”,打造成社区文化中心、养老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提升生活便利度……事实说明,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要善于盘活资源、对接诉求。实事求是、举一反三,一定能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持续的方案,促使老城焕发现代生机。
老城记载着一代代人的成长记忆,也最集中地保存着城市发展的沧桑故事。时代发展的加速度,让人们更加留恋城市的历史文化,也要求治理者找到老城焕新的恰当方式。让老小区、老房子“活”起来,让过往与当下相得益彰,广大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将不断增强。
(原标题:“租赁置换”为老城焕新提供好思路)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胡宇齐
流程编辑:u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