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战麻斗士”李桓英:愿用一生矢志彻底消灭麻风病
8月17日,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桓英迎来百岁生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一间病房里,墙上贴着彩色气球,桌上摆着早已准备好的大蛋糕,李桓英接过友谊医院党委书记辛有清等送上的鲜花,慢慢切下一块生日蛋糕,细细品尝,笑得像个孩子一样。
接受众人的祝福后,这位百岁老人若有所思,她停顿了一下,满怀深情地说:“如果还有来生,我还会回到祖国,以平生所学为中国人服务。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离开祖国,人生还有什么价值?”
1921年8月,李桓英出生在北京。童年时,她曾跟随父母在德国柏林一起生活,看到了西方医学的迅猛发展。1945年,艰苦学医6年的李桓英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次年前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细菌学和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
李桓英长期奔波在云贵川贫困边远地区,几乎每一个村寨都留下了她的足迹。(资料照片)
1950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李桓英被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推荐成为世卫组织首批官员,为防治性病和雅司等疾病在贫穷落后地区的蔓延做出了艰苦努力。
那时,李桓英拥有中、美两国两个知名学府的学习经历,还有在联合国工作的重要经历,这样的人生轨迹,可谓是走上了人生巅峰。全家已移居美国,父母兄弟都希望李桓英能够留在身边,然而,此时的李桓英,内心早已偏向多年未有亲近的祖国——走访许多国家,看到亚非等国由于贫穷而导致疾病蔓延,李桓英牵挂着那个百废待举的新中国。导弹专家钱学森毅然回国的消息更加触动着李桓英的心,“那时的我已经三十多岁,时不我待,作为中国人,我很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想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多年后,李桓英如此回忆。
1957年,工作已满7年,世界卫生组织向李桓英发出续签邀请,李桓英婉拒了。她瞒着家人,只身一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于1958年从莫斯科回到了祖国。这一年她37岁。
作为助手,现任中国麻风防治协会秘书长的袁联潮在李桓英身边工作了27年。一次,她与李桓英聊起那段毅然回国的经历,李桓英缓缓地说:“国籍比家庭更重要,在国外跑了那么多国家,飘来飘去,就像浮萍似的,没有根。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在中国。离开了祖国,我的人生还有何价值?”一番话,给袁联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创麻风病“全球最佳治疗行动”
1958年冬,李桓英回到阔别20多年的北京,被分配到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工作。为配合国家彻底消灭性病的规划,李桓英接受了回国后的第一项任务: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
在当时,这是一项极为尖端的实验,因为螺旋体在那个时候还不能体外培养。实验室设备简陋,甚至没有紫外线消毒设备。李桓英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用二氧化碳的喷雾水来消毒,还自制了二氧化碳卵孚箱,用自己饲养的兔子做试验,最终取得了成功。
此后,李桓英又开展了麻风抗原检测,土法上马自力更生制作的麻风菌脂质抗原提取成功。为了验证效果,李桓英和同事先在自己身上做试验。这是非常冒险的实验,当时麻风病还没有特效药,如果感染了就真的成了麻风病人。至今,李桓英手臂上还留有清晰可见的疤痕。紧接着,李桓英又自力更生,在我国首先开展了荧光抗体试验,在当时就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一项项科学实验的成功,奠定了李桓英的学术地位,也让大家看到这样一个李桓英:有条件干,条件简陋也干,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干。
1970年,在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工作的李桓英,在江苏省的一个麻风村第一次见到了麻风病患者。
作为一种古老的疾病,麻风病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历来是“不治之症”。患了麻风病的人,脸部毁容,手脚畸形,由于没有有效药物,在旧社会常常被赶到偏僻的地方,任其自生自灭。
尽管之前做过麻风病相关实验,但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给了李桓英极大的触动,不服输的她立志要攻克麻风病。1978年底,李桓英调到北京友谊医院,在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任职研究员,从此,57岁的她将全部精力贡献给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已年近花甲的李桓英了解到,世界卫生组织正在研究一种联合化疗治疗麻风病的新方法,药物配方已经完成,但是缺乏临床实验。为了争取到世界卫生组织免费的药品支持和实验项目,李桓英到全国各地走访调查。在李桓英的办公室里有一张云贵川交通图,上面插了20多面三角旗,那是她的足迹所到之处。西双版纳等七个麻风病发病率较高的州和县,被李桓英选定作为治疗的试点。
1982年,李桓英向世界卫生组织递交了一份关于中国麻风病情况的详细报告,世界卫生组织批准了在中国进行联合化疗方法的实验项目。为了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李桓英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开展了服药24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解决了麻风病的治疗难题。全国的麻风病人从原来的11万人下降到不足万人,年复发率仅为0.03%,为我国乃至世界麻风病防治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1994年,这一疗法被世卫组织在全球推广。1996年,她又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促进了麻风病的早发现、早治疗。
“麻风病不可怕,内心的恐惧才可怕”
为了我国麻风病防治事业,李桓英长期奔波在云贵川贫困边远地区,7个地州、59个县,几乎每一个村寨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8月17日,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李桓英迎来百岁生日。
新中国成立以前,在西双版纳州,麻风病人被称为“琵琶鬼”,只要家中有一人得病,全家就要被赶出村寨,搬离到远离村民的偏僻山林中居住,自己开垦荒地,生产自救,久而久之就集中形成了大小不等的“麻风寨”。云南省勐腊县曼喃醒村就是其中之一。
1979年,已近60岁的李桓英第一次走进南醒“麻风寨”。她居然不戴手套,不穿隔离服,就与病人亲切握手,为他们仔细检查身体并将病人的鞋子脱下,摸摸里面有没有砂粒。不光如此,她还敢喝病人家里的水、吃病人家里的饭。在当时,这些举动大家连想都不敢想。李桓英告诉大家:麻风病的传染性并不强,内心的恐惧才是最可怕的。只要经过正规治疗,麻风病人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在深入麻风病区的途中,由于山高路险,道路崎岖,李桓英曾经4次遇险,2次翻车,2次翻船,两侧锁骨和肋骨都摔断过。一次正值雨季,李桓英从云南文山返回昆明途中,因山陡路滑,不幸汽车翻滚到了路边的玉米地里,造成她右锁骨骨折。当地领导怀着焦急的心情到医院看望她时,她却开玩笑地说:“没关系,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概率,按我乘车的次数来讲,也应该发生了。”就这样,她仅在医院住了两周,就缠着绷带,拒绝护送,一个人返回北京。
经过两年的治疗,云南省勐腊县的麻风病患者被全部治愈。1990年4月17日,这里“麻风寨”的帽子被摘掉了,南醒“麻风寨”也更名为“曼喃醒”,意为“新生的山寨”。一群身穿鲜艳傣族服装的妇女,用鲜花穿成花环,将亲手缝制的傣家服装献给他们的恩人李桓英教授。
2016年9月,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召开,李桓英荣获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当月,95岁高龄的李桓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以前我总觉得自己还不行,还不合格,现在我觉得自己应该合格了。工作了快60年,从回国开始就从未后悔,但我深知如果不入党我一定会后悔。”李桓英说,“我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愿意以党员的身份为麻风事业奋斗终身!”2016年12月,李桓英与医院年轻的医务工作者一起庄严宣誓,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如今,百岁高龄的李桓英仍关注着麻风病治疗进展。她说:“我国虽然基本上消灭了麻风病,但还没有彻底消灭,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李桓英教授以不悔选择彰显爱国华侨情怀,她追求科学真理,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忠贞不渝,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卫生健康事业。她的人生经历,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科学家的奉献精神与深厚的爱国情怀!”辛有清说。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