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场馆有多好看?网友赞爆,180天后北京见
东京奥运会已经正式落下帷幕,6个月后,全球的目光将聚焦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
是不是也开始期待冬奥会了!先来看一看北京冬奥会的场馆风采吧,我们180天后北京见!
网友:越来越期待了!
延伸阅读:
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展现丰富内涵 迎接申冬奥成功六周年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共使用39个场馆,其中包括竞赛场馆12个,训练场馆3个,非竞赛场馆24个。
鲜明突出的特点
北京冬奥会的场馆从规划设计到建设施工都有鲜明突出的特点。
北京将是首个世界“双奥之城”,场馆是连接双奥的纽带。2022年冬奥会最大程度使用2008年奥运会的遗产,是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的一大特点。据介绍,北京冬奥会共使用14个北京奥运会遗产,其中10个为场馆遗产,4个是土地遗产。
绿色,是北京冬奥会场馆的最亮底色。秉承“绿色办奥”的理念,北京冬奥会所有新建室内场馆全部达到绿色建筑三星标准,其他现有室内场馆达到绿色建筑二星标准。刘玉民说,绿色建筑三星标准可覆盖国际LEED金奖标准。
2020年底,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即电力均来自风力或光伏发电。为此,北京冬奥会将成为百年奥运历史上第一次全部使用绿色清洁电力的奥运会。
北京冬奥会将使用的8座冰上场馆、10块冰面中,7座场馆9块冰面使用了环保型制冷剂。其中,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首体短道速滑训练馆以及五棵松冰球训练馆4个场馆,选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据介绍,这是冬奥历史上首次使用这一世界上最先进、最环保、也是最节能的制冷技术。
北京冬奥会雪上场馆突出绿色设计,传承自然山林理念。据张家口市筹办冬奥会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海峰介绍,张家口赛区建设低能耗场馆,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冬奥场馆实现了与自然环境原貌的和谐相融。刘玉民说:“雪上场馆建设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很多措施,尊重原有自然环境,尽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扰动。”
北京冬奥会场馆设计融入了中国元素,因此也将成为中国文化的展示平台。比如,首钢滑雪大跳台昵称“雪飞天”;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昵称“雪游龙”;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昵称“雪如意”等等。这些精美的文化元素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
另外,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还带动了首钢园区这个工业遗址的整体复兴。刘玉民说:“首钢有着百年的历史,随着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的入驻和滑雪大跳台的建成,带动了园区的整体发展。”
为民服务
“双奥之城”的决策者们在北京冬奥会工程建设的长远设计上,也展现出高瞻远瞩的智慧和为民服务的初衷。
据介绍,北京冬奥会的所有场馆都将赛后利用计划贯穿规划建设始终,并在赛前就已做好赛后运营计划。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于德泉说,所有的比赛场馆,在满足冬奥会以及其他赛事需求的同时,都有一个赛后服务冰雪运动、服务群众健身的规划,积极实现精彩奥运与赛后场馆可利用、可经营、可持续的双目标。
因此,虽然国家速滑馆在冬奥会期间只使用比赛道和训练道,但结合赛后使用计划,仍将其建设成为一个拥有1.2万平方米的全冰面。首钢滑雪大跳台的冬奥会比赛全部安排在白天举行,但为在冬奥会结束后举办活动,因而安装了可拆卸的灯光系统。
张家口市筹办冬奥会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海峰说,北京冬奥会结束后,张家口市将依托张家口赛区现有的场馆和培养的冰雪运动人才,加快推进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着力打造“体育之城”。
相比于“场馆利民”,围绕北京冬奥会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将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福祉。
比如,为北京冬奥会输送“绿电”的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每年可向北京输送140亿千瓦时电量,是北京市年用电量的十分之一。“这相当于每年为北京市节约标煤49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80万吨,北京市民都成了低碳环保、大气治理行动的参与者、受益者。”于德泉说。
又如,北京冬奥会建设了一张“冬奥绿色低碳公共交通网”,赛后将为周边居民出行带来便利。
无障碍通行
北京冬奥组委以“两个奥运 同样精彩”为目标,坚持场馆无障碍建设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目前在场馆无障碍建设等领域中也取得重要成果。
据北京冬奥组委残奥会部部长杨金奎介绍,北京冬奥会12个竞赛场馆和3个冬奥村(冬残奥村)无障碍设施建设已与场馆主体工程一起同步完工。近期进行一次检查显示,这些竞赛场馆和冬奥村(冬残奥村)的各主要客户群无障碍流线清晰顺畅、无障碍永久设施建设规范标准、可持续及人性化建设目标明确。
截至目前,竞赛场馆和3个冬奥村(冬残奥村)改建、新建无障碍电梯227部、无障碍卫生间496个,厕位158个、无障碍客房863间、无障碍更衣室45间,轮椅坡道152处,无障碍座席数量和比例达到了赛事运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