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极力唱衰中国经济,CNN罕见“拆台”!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今年上半年GDP等重要经济数据。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长7.9%,较一季度同比增长18.3%有所回落。
一季度的亮眼成绩,其中既有中国有效控制疫情后迅速复苏经济的功劳,也受去年年初疫情初期基数过低的影响。客观来看,今年二季度同比增长7.9%,显示出中国经济表现依旧强劲。
但就在数据公布的同时(美国时间7月14日),美媒却刻意抓住这一数据不放,《纽约时报》就借此“大书特书”,唱衰中国经济,声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失去增长动力”、“小企业痛苦不堪”、“国内旅游业疲软显而易见”云云。
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却“拆台”称,许多美国公司并不从这一角度思考中国经济,并指出,尽管一些美企在华经营出现“困局”,但中国的最新经济数据凸显出这样一个事实:中国才是它们得以实现增长的“发展沃土”。
《纽约时报》报道截图
CNN报道截图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32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7%,比一季度回落5.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3%,两年平均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两年平均增长5.0%;二季度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5.5%。
自疫情发生以来,依靠着科学有效的防疫措施,中国迅速控制住了疫情,社会经济重回正轨,且成为去年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世界主要经济体。对于中国GDP二季度较一季度同比增长数据的回落,美媒《纽约时报》此时可算是逮到机会“管中窥豹”,唱衰中国经济一番。
报道称,在引领全球走出疫情大流行经济衰退一年之后,中国的经济增长开始趋于放缓,世界正试图了解,中国的经济复苏到底是会继续?还是逐渐消失?
其文章中最主要的“唱衰论据”就是中国二季度同比增长7.9%不如一季度的18.3%,声称这一数据低于预期。但《纽约时报》文中也同时承认,中国的这一增速仍高于许多其他国家,一季度的大幅增长,其中一大因素是因为去年同期正值疫情暴发初期最严重之时,当时中国经济萎缩程度相当严重。
“各种迹象喜忧参半,消费者和企业既表现出疲软态势,也展现出强劲势头。原材料成本上涨正侵蚀工厂和零售商的利润,而出口则依旧强劲。人们买买买更多,但小企业则压力山大……当前疫情的不确定性给所有人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报道如此写道。
可在《纽约时报》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压力却似乎是其他多方,包括美国。正因为中国早已成为当下全球经济的“动力源泉”,文章提到,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受到全球关注,如果中国继续前进,可能预示着美国和其他国家将从疫情谷底反弹并复苏;如若中国经济放缓,由于多国依赖中国工厂及消费者,恐将牵连全球其他经济体。
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图为消费者在海口日月广场免税店购物。(新华社)
同样是在美国时间7月14日,CNN也发布了一则关于中国经济的报道,题为“这就是为何美企仍希望在中国发展”。
该报道同样围绕最新公布的中国经济数据展开,其中也提到了“经济出现疲软迹象”、“经济复苏并不均衡”等质疑。不过CNN认为,总体而言,随着经济复苏的巩固,中国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9%是值得关注的,这将使中国有望轻松突破6%以上的全年GDP增长目标。
“总的来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表现依然强劲。”在给客户的一份报告中,英国经济研究机构“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的高级中国经济学家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这样认为。
CNN特别指出,近一段时间以来,许多西方企业在中国做生意变得更加困难。
然而,这家美媒提到的所谓“困难”,事实上并非来自于中国的原因,而是缘于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因西方势力散布的一系列“人权问题谎言”。
比如,今年年初时,H&M、耐克、阿迪达斯等外国服装品牌曾发表声明,以所谓“存在强迫劳动”为由抵制新疆棉花,然而这类品牌反过来引发了中国消费者的强烈不满和自发抵制。
CNN表示,中国的经济数据已经提醒了众人,为什么美国公司和其他跨国公司在面对难以预料的监管、市场准入问题和知识产权问题时,仍决心继续在华开展业务。
举例说明,著名牛仔服装品牌李维斯(Levi's)二季度的在华收入比2019年同期高出了3%,其公司CEO奇普·伯格(Chip Bergh)告诉分析师:“这是我们最大的增长机会之一,我们仍继续专注于保持这一势头。”
百事公司(PepsiCo)的CEO拉蒙·拉瓜尔塔(Ramon Laguarta)则在本周一场与分析师的电话会议上,赞扬了公司在华开展业务的能力,并指出,中国经济在度过新冠疫情危机之后复苏势头强劲。
CNN提到了诸多外国品牌因“新疆棉花事件”被中国消费者抵制的情况,随后写道:“但对于许多人来说,考虑到中国消费者群体的规模和持续增长速度,中国,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大好机会。”
再回看一遍这篇报道的标题——“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公司仍然希望在中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