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宁莉医生:用内镜破解消化病诊治难题
可以说,内镜下诊治开启了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的新纪元。作为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柴宁莉医生从事消化疾病临床及基础研究近20年,在消化道早癌的内镜下诊治、胰胆疾病的ERCP介入操作诊治、贲门失迟缓、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酸相关性疾病等消化科常见及疑难疾病诊治领域经验丰富,颇有心得。至今,已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肝纤维化”相关研究两项。
全流程规范化诊治消化道早癌
“将规范化操作贯穿诊疗的各个环节,不但能有效提升医生本人医术水平,而且更能全面提升我国的早癌筛查率,给病人减轻负担,带来更多希望。”柴宁莉医生感慨道,目前我国的早癌的筛查及早诊早治在诊断方面问题比较突出,重治疗轻筛查现象明显。
针对此现象,柴医生提倡进行全流程规范化诊治。首先做到内镜检查术前准备规范,例如对消化道粘膜分泌液做好去黏液去蛋白,做好清洗,确保拍清晰每一张照片;第二步做到规范化筛查操作,按规范,针对不同部位留照片,确保能看到完整的消化道管腔,有效提升病变筛出几率;第三要规范化术前评估。遵循操作规范拍照后进行标准化的术前评估,准确判断是否在适应症的范围,在内镜下操作后与病理结果对比,在日积月累中提升诊疗水平。
另外,规范治疗过程,例如确定病变边界、标记点确保剥离病变有利于病理评估以及术中预防出血等。规范的病理评估中,留存好完备的病理资料也将有助于对病人的随访监测和进一步的健康建议等。
精湛医术让手术更精准高效
在食管早癌、黏膜下肿物、罕见疑难疾病、食管良性内镜诊治上,柴教授擅长运用消化内镜进行超级微创手术帮助患者解除病痛。她表示,通过更加精细、精准化的筛查,能够实现消化道早癌早发现、早诊断的治疗目标。
柴宁莉医生认为,尽管ESD已广泛应用于消化道黏膜病变的治疗,但结肠ESD操作空间有限,尤其是回盲部的ESD,因其操作难度大、耗时长、穿孔风险高、学习曲线长等原因,普及和推广仍面临挑战。
近期,柴宁莉医生团队进行了1例回盲部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这位65岁的女患者,在体检中发现回盲部有1个月余病变,住院后未出现腹痛、腹胀、便血等不适症状。在结肠镜检查中发现在回盲部附近有一个大小2.0 cm×2.0 cm结节混合型侧向发育型肿瘤,活检病理显示:结肠黏膜管状腺瘤。柴医生团队在手术过程中使用了磁锚定技术进行牵引,有助于充分暴露病变黏膜下层、降低手术难度,还可以减少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了手术的微创化和精准化,最终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手术效果。
谈及内镜下诊治,柴医生表示:“中国目前已经成为消化内镜大国,并且能以超级微创的手段解决诸多的外科问题,也已经成为普通百姓熟知的医疗保健与常规诊治项目,这些都离不开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柴宁莉医生期待第18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上能有丰富的收获,将以虚心、用心的态度,分享交流心得,与同仁一起为消化强国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