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浪前行,突围“双循环”论坛圆满落幕
2021年4月23日,由《中欧商业评论》主办的“逐浪前行,突围‘双循环’”论坛在上海召开。
2020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供给侧和需求侧进行了更为科学的调整。2020年我国是全球唯一经济正增长的国家,“双循环”初现成效。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新的时代下,企业如何逐浪前行,引领潮流?
《中欧商业评论》邀请国内顶级专家学者、企业家共聚一堂,探讨突围之道。
会议由真实影像创始人邱嘉秋担任主持。
邱嘉秋真实影像创始人
开幕致辞:理解双循环,抓住“科技+消费”这两个关键词
中欧出版集团执行CEO郭霖先生莅临本次论坛,中欧出版集团媒体事业部总经理、《中欧商业评论》主编姚音女士致开场辞。
郭霖中欧出版集团执行CEO
姚音女士指出,2020年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国际贸易受到影响,出口波动加剧。过去我国“两头在外”的出口导向型产业模式,遭遇瓶颈。在新的形势下,国家提出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对“双循环”内涵理解,可以归纳为“科技+消费”。
科技创新充满了不确定性。未来科技创新领域,有哪些产业机会,企业如何找到自己的新赛道?双循环格局下,国际先进的技术资源同样重要,企业如何平衡自主创新与有效利用国际资源,是企业需要思考的话题。
消费结构和习惯的变迁,往往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如今新消费的发展如火如荼,相比波动的国际市场,国内市场为企业提供了更为稳定的发展环境。面对新的消费需求,企业如何准确的识别,并转化为市场机遇是决定企业未来竞争优势的关键。
主题分享:产学共话增长之道
在主题分享环节,首先由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专家、宏观经济学家陈东琪教授,做了题为《把握新增长周期 “十四五”经济展望和政策》的主题分享。
陈东琪教授认为,历史上每一次大的国际金融危机,都带来了新一轮中国经济增长的繁荣。例如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石油危机,使中国赢得了以农业和乡镇工业复兴推动的经济繁荣。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国赢得了“国际大循环”为助推器的经济繁荣。
判断能否出现新一轮增长周期,既要看近期走势,更要看远期潜力、新增长点、新动能在哪里。
第一,传统的人口红利消失后,大规模知识型劳动力不断释放工程师红利,推动持续技术创新。第二,持续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进入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产业发展,创造高附加值。第三,技术进步相联系的就业结构和水平提高,收入增长加快,进而使消费结构和平升提升。第四,技术进步推动城镇、城市、都市全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物联化和绿色化发展,聚集更大规模的城市财富。第五是乡村人口虽然减少,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绿色化推动下,其价值财富创造能力提高,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第六是双循环格局下的外贸外投结构升级,品牌增加,外循环竞争力提高。人均GDP不断增加,必将提高消费能力和水平,扩大国民消费总规模,小消费额会形成巨大的GDP。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以《双循环格局下,产业经济发展新机会》为主题,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张军教授指出,一个大的经济体当它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经济发展的引擎就会发生变化。衡量这个引擎的指标就是贸易密度(贸易密度=进出口总额/GDP)。我们发现大国的贸易密度比中小型经济体低得多,比如美国的贸易密度大约在20%左右,新加坡则达到了200%。
产生这种转变的原因在于,大国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非贸易部门开始发展的更快。如何让非贸易部门扩张的速度加快,就需要提升它们的生产率。生产率就是工资,怎样提升我们的工资,怎样让工资的增速能够接近GDP的增长速度,这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科技类企业代表,海尔智家生态平台智能制造总经理、海尔工业智能研究院院长张维杰,做了题为《双循环下高端制造业如何破局》的主题分享。
张维杰认为,企业对“双循环”的理解的核心还是内循环。内循环的关键就是扩大需求,如何扩大需求?扩大什么样的需求?我们的理解一定是扩大高端需求,就是高品质、个性化、高体验的需求。只有这种需求才能拉动整个内循环。
高端的需求需要有高端的供给能力,生产效率要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要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在整个商业运营以及企业的内部经营过程中,大幅度提升效率,这就倒逼对高端制造升级。
工业互联网可以有效的支持“双循环”的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核心,是拉动需求,需求的关键是提高消费水平。提高消费水平就要提高从业者收入,劳动者收入主要的来源是中小企业,因此中小企业要有活力,有效率。
进入到工业互联网时代,强调的是万物互联,一切以体验为王。整个工业互联网的规模是4.1亿,对经济的贡献度逐步在加大。所以工业互联网是继移动互联网之后最大的经济机会,作为企业应该抓住这样的经济机会。
复星旅游文化集团董事长兼CEO钱建农,作为消费行业代表,做了《后疫情时代文旅产业的全球化挑战与机遇》的主题分享。
钱建农指出,他个人理解的“双循环”格局下的产业突破,一是,中国市场越来越大,中国确实可以达到以国内市场为主。二是,我们的技术发展,使得原有的国际分工体系被打破了。
在疫情以后,国家很快提出了“双循环”模式,这对未来的产业发展和投资一定会带来新的机会。我们看内需市场。“双循环”的主要动力是国内内需市场的培育。市场培育,不光是满足市场需求。现在很多企业做的工作,基本都是停留在满足市场需求上。但是市场现在的需求,并不代表未来的需求。所以为什么中国很多企业出现了很多同质化的产品,无法突破,这和我们原来企业管理手段是有关的。
因此,企业要思考如何创造需求。所以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消费活力,内需在成长,成长过程中看哪些成长得更快?而这个更快的行业里做什么产品,能够让你的企业脱颖而出,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圆桌对话:跨界探讨产业突围之道
在圆桌对话环节,张军教授、姚音女士和钱建农先生围绕“双循环格局下的产业突围”主题,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展开跨界探讨。
邱嘉秋、张军、钱建农、姚音(从左到右)
张军教授认为,我国拥有巨大的市场,实现“双循环”是没有问题的。我们要关注到,我们市场的购买力来自什么?如果是靠企业家精致的价值思维创造,那是很有希望的。张军教授进一步指出,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生产率的提高。如果公司不能增长,购买力就无从谈起。
钱建农先生谈到,从不同阶段看,经济结构肯定会有所调整,但宏观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具体到文旅行业,企业需要对技术的影响有深刻的理解。技术对文旅行业有两个影响。一是对行业本身的影响,技术会对用户体验、产品内容、企业管理产生全面的影响。二是技术对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的改变对产业的需求改变是最大的。未来社会的生活方式改变以后,我们有没有产品满足未来社会生活的需求,这是每个企业需要仔细考虑的。
姚音女士指出,相比经济学家,《中欧商业评论》更加关注经济的微观层面。中国新一代创业者与几年前的创业者相比,在认知上有很大的差异。他们更关注细分市场和新消费人群。现在消费已经从品质消费发展到品格消费的新阶段。通过品牌辐射到的人群,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共同的生活方式。这些人从绝对数量上不是我们14亿人口里面的大头,但是这些人在支撑中国新消费往前走,并且也在激发非常多的企业家,在往消费升级的道路上做出很多的尝试。因此,从微观上,我们看到很多希望。
大会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落幕。《中欧商业评论》,将持续携手专家学者带来最新的商业思想洞见,发掘和邀请行业先行者们分享成功的经验。《中欧商业评论》将始终引领中国商业思想传播,与伙伴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