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北京首例“筒子楼改教学楼” 这项设计太妙了!
故事
“九月份开学,我孙子就可以在新校区上课了。” 在马连道33号的北京小学(广外分校)门前,一位大妈爽朗地笑着。的确值得期待,随着由筒子楼改造而成的新校区投入使用,这所小学不仅有了充足的学位,教学条件更是焕然一新。
不仅如此,在学校门前,独特之处更是一目了然——老校区书声琅琅,新校区安静低调;一座崭新的空中连廊,将新老校区连为一体。如此,学校师生往返于新老教学楼,不再需要经过马中里一区主要车行道路,只需从通廊穿行即可。
在狭窄局促的老居民区,这种设计不仅充分合理利用现有建筑空间,更兼顾了校园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一个字,妙!
老筒子楼到新教学楼,性能大幅提升
城市更新,本质上是根据最新的需求来改造建筑。
说到北京的东西城核心区域,无论是家长还是校园管理者,最焦虑的,恐怕就是学区问题了。适龄儿童无法入学,被分配到远处的学校,只因部分学校学位不足。
为解决部分学校学位不足、设施陈旧等问题,北京小学(广外分校)将学校对面的这栋筒子楼改建为教学楼,此举在北京是首个将周边闲置资产盘活,并执行实操的成功案例。
现在就跟着小编来看看,哪些方面都做了改造!
旧校区VS新校区
改造前,原外墙残破不堪,有的外墙甚至有松动迹像;
改造后,采用双面板墙方式进行加固后的外墙焕然一新,坚固耐用。
小空间VS大空间
改造前,原筒子楼主要用途为宿舍楼,面积小,仅能容3-4人居住;
改造后,从最初的40多间房到现在的普通教室16间,并设有实验室、兴趣教室等,良好的空间布局为师生们提供了一种自由、共融的空间氛围。
旧设施VS新设施
改造前,每间教室没有洗手池,仅有的公共卫生间洗手水管也是裸露在外;
改造后,每间教室增设洗手池,对于当下的卫生防疫,非常人性化。
拓宽走廊,并在走廊两端加装电梯,调整后不仅空间宽敞,也提升了便利安全,让校园与时俱进。
扩大外窗,窗洞口扩大到2.4*1.7m,光线明亮,通风环境改善;加装的护栏,更是让安全系数增强。
匠心独运,通廊连接克服改造难题
在寸土寸金的闹市区对既有建筑更新改造,往往是“螺狮壳里做道场”,需要解决各种实际难题。而经典的设计也正是如此被“逼”出来的。
据本次改造设计负责人、筑福建科院设计师张可介绍,当初在进行改造规划时,发现学校的新老校区之间相隔着一条车水马龙的马连道中街。孩子们若要在两个校区之间往来,难免存在安全隐患。
为最大限度方便学校师生使用,保证学生安全,设计师定下了这个“空中通廊”连接校区的创新方案。因为涉及到各方,审批流程相对复杂,但如此人性化的设计,最终得到了相关各方的一致认可,既确保了改造的效果,更成为公认的点睛之笔。
实地探访发现,新校区在设计上还存在诸多巧妙的创意,比如,围绕教学楼设计了“双跑道”,将墙边空间进行充分利用,也可以作为操场跑道的补充使用。
可以说,这一案例不仅实现了“筒子楼改教学楼”的突破,也对学校的未来教学工作提供了一座优秀的新校园,堪称一次高质量改造。
随需应变——这是城市更新不变的原则和方向。北京小学(广外分校)“筒子楼改教学楼”案例无疑证明了不同类别建筑的改造可行性,为校园改造更新探索出一条全新路径,能够帮助更多学校高效合理利用空间,解决实际问题。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