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件衬衫、50条裙子,女白领收入十几万,收到账单吓哭:还不起啊
近日,银保监会官网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明确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一律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剁手”网贷里,隐藏着许多人的生活方式密码。买买买前,她们是“这个必须拥有”“那个也‘种草’”,但每每账单一出来就会吓一跳。许多人直呼“扎心”,再看看银行卡余额,觉得戳中了“精致穷”的自己。
她们为何热衷买买买,是否感觉被营销与套路裹挟?
记者和身边一些女生聊了聊,听她们讲述了各自的经历以及对网贷的看法。其中两人刚刚从学生时代走过来。她们有点报复性地用上了网贷,并冠上了可以自洽的逻辑。
几乎每天下单,
但买买买越来越没有乐趣
杨桃,传媒行业,工作10年
去年年底网络购物节时,我下了超过50单快递,服饰、家居、护肤品,吃的用的都有。于是我每晚下班后,便去附近的快递点挨个取快递,最多时一天有20多个快递,要出动平板车。但,面对堆积如山的“战利品”,我却高兴不起来。
我属于比较会花钱的。月收入一万元时,就敢买3万元的包包。每年的账单,总有个三四十万元,差不多是我年收入的两倍——怎么偿还,当然要靠网贷来拆东墙补西墙。
今年老公创业有了起色,我花起钱来更随心所欲。喜欢的品类,譬如香薰、杯具、饰品这些,我就像集邮一样去收集各个系列。因此我的囤货蔚为壮观,我妈戏称,我都可以去开店了,囤的香水、彩妆等,这辈子都消耗不完。
买起东西来,我也更在意价格了——如果这样东西价格实惠或者性价比高,我就不买,去找更小众更有格调的——通常来说,就是更贵的产品。
我几乎每天都在下单,每天都在收快递,还加入了“买买买”群,和其他“集美”相互“种草”。我感觉自己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每当看到别人推荐什么新产品,我就觉得自己也必须拥有,一旦拥有,又觉得不过如此。
但冷静一想,我并没有从买买买中获得多少乐趣:过去,我买个星巴克的杯子,就迫不及待地拍照、P图、发朋友圈。现在,即使买上千元一个的中古咖啡杯,我的也维持不了多久。花几万元买了个大牌包包,至今我也提不起兴致,半年也没拿出来背过。
一方面是持续走低的满足感,一方面又是停不下来的“剁手”。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购物成了我最大的消磨时间方式,赶上心情特别好或者特别不好时,就通过购物来解压或者“助兴”。我很少能冷静思考:这样东西我到底需不需要?
我很清楚,我是被营销洗脑了,觉得购买一样东西,就能成为“想要的自己”“更好的生活”。只是,面对不断升高的账单,和家里一堆可有可无的囤货,我由衷地感觉到虚无:难道努力挣钱、工作上进,只是为了买买买?
追博主成套买大牌化妆品,
一年网购1304件宝贝
盈盈,文化产业,工作两年
现在我已经很少买东西了,反而是快递小哥会到我家上门取件寄出。
在二手平台卖出第一件闲置物品——除螨仪开始,目前为止,我已经成功交易79笔订单,将闲置在家的15瓶面霜和眼霜、11个眼影盘、7件腮红、4支口红等各类护肤品、化妆品及小家电等售出,“回血”了13480元。
但它们只是我所囤积物品的冰山一角。近一年,我网购了1304件宝贝,打三折转卖,能卖12万元。
这个数据让我自己也惊呆了。过去,我从没认真思考过自己的消费行为。从大学起,我就习惯性被各种博主、代购种草,会冲动性买回很多东西。最疯狂的时候,连续一个月,我每天都有五六个快递要收。
为了模仿一些博主的精致妆容,我会成套购入她所使用的化妆品,从眉笔、眼影、睫毛膏、眼线到腮红、散粉、口红、高光、修容等,无一例外,但那些博主经常变更她们的化妆品清单,我盲目地亦步亦趋,最终,家里就堆积了十多套化妆品。
我的微信好友中,活跃着37个各国代购。以前,每到“黑色星期五”等折扣活动日,我就会因为价格合适而大量囤积物品——购入十多罐发膜,买回五六个大牌护肤品套装,在喜欢的店铺一次性选购十多件衣服……
有时,由于喜欢,我会将同款式的物品买回很多件。比如,STUSSY的T恤,我就有十几件不同颜色的;小CK的一款猫跟鞋,我特意买了两双,穿一双,摆着一双;还有一款花盆,我一次性买回了六个。
去年8月,我妈来杭州小住,帮我清理房间时,我才意识到堆满房间的太多物品,我其实根本不需要。
我的衣服放满了三个大衣柜和六个行李箱,她从中整理出了40件衬衫、50条裙子、近50件羊毛衫以及十多件大衣;我的鞋两个大鞋柜都放不下,单是尖头鞋,她就找到了小20双。
可悲的是,其中大多数,我平时几乎不穿。有不少衣服,连吊牌都在上面。工作越来越忙,早上仓促出门,我往往会随手抓起一件衣服,有时,可能连续几天都穿同一套。我妈为我搭配了三十多套衣服,即使我每天穿一套,一个月都不重样,而剩下的闲置衣物仍占据一整个衣柜。
那一刻,当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习惯,我发现,曾经带给我快乐的大量购物,反而给我的生活造成了种种负担。
因为那些与日俱增的化妆品和护肤品,过去一年,我买入了14个玻璃收纳盒。在它们临近过期时,我又只好将每瓶都拆开,象征性地使用下。橱柜里,那五六个大大小小的榨汁机,以及无处安放的六个花盆,都让我头疼。
一系列的买买买,不仅会引发连锁消费,让我的家庭空间不断压缩,也让我的生活充斥着入不敷出的账单。工作前两年,我年收入十几万,可年度账单20多万。我习惯性靠贷款消费,有时月度账单高达一两万,因为还不起,只能选择延期。直到现在,我还在归还去年的账单,下个月还有3700元要还。
以前,每到年底购物节,我的支出就有两万多。当页面显示“打败了同城区98% 的用户”时,我获得了暂时的成就感。
但现在,当化妆桌上的收纳盒被清空、衣柜有了更多空间,我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快乐。尽管每天都有订单交易,我的闲置物大概要卖到明年了。
明明调低了额度,
但账单一出来还是被吓一跳
张莉,互联网公司HR,刚参加工作
“人就活一世,多花点钱让生活过得好一点有错吗?”我自认从来不被营销裹挟,但偶尔会发现,这个问题我至今没有找到答案。
我刚刚大学毕业,现在是一名互联网公司的HR。每个月到手1万出头,但是光租房这一项,就花了4300块。我选了一整套滨江的LOFT,坐在飘窗前可以看到整个江景。
平日里工作很忙,但是只要闲下来,我就习惯性地点开网购。我会买一些奇奇怪怪但是很有意思的东西,要么觉得能给我自己的生活带来点乐趣,要么就是想提升一下自己的生活品质。
因为大学时代没钱,我想贷款消费,还有点担心。现在终于自己有钱了。租到房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分期买了放在购物车很久的小米投影仪,想着等发工资了再还上。但我没想到,分期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再也没合上过。
被好姐妹拉去做个美容,回来算一笔账发现不如自己在家做划算,于是分期买了一台高价美容仪。我算了一笔账,仪器我至少可以用3年,每周做一次,相当于单次价格才20多元,简直超值。但我下单时的美好想法,很快就被现实“打脸”。因为操作复杂,加上平时工作太忙,工作了三个月,这台美容仪我只打开过两次。
不仅仅是美容仪,看到小红书上颜值超高的早餐机,我也觉得自己必须也要拥有同款三明治,结果到手之后,只做了一次夜宵就被放在角落里吃灰。被公众号安利的面膜辅助加热罩,我觉得是刚需,一囤就囤了整箱。结果因为压在了别的快递下面,至今没有拆箱。
我不是没有后悔过,但是每次还款之前,我都会觉得自己的钱还够用。有时候明明都给自己的额度调低了,但是账单一出来还是被吓一跳,自己什么时候还可以用这么多临时额度?工资除去吃喝,还完贷款,还能支配的钱大概只有2000多元,所以只能继续贷。还好,我现在没什么存钱的刚需。
我觉得自己不算是被洗脑的类型,买的每一样东西都确实是提升生活品质的需要。
就像那箱面膜加热罩一样,放在那里又不会过期,我迟早会用到。我不想等我想泡澡的时候,家里连个精油球都没有。想养护个头发,家里连个发罩都缺。女孩子嘛,对自己好一点,别人才能对你好。
延伸阅读:
中证观察:规范互联网消费贷需“加把火”
监管部门近期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措施,重拳整治互联网消费贷领域的乱象。业内人士认为,规范互联网消费贷需在规范引流平台和金融机构营销、提高中小银行风控能力、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方面“加把火”。
首先,目前监管部门出台的文件主要针对联合贷款、金融机构、小贷公司等。实际上,对与金融机构等合作引流的互联网平台也应尽快纳入监管框架,细化对引流平台合作产品的要求。同时,需加强监管协调。另外,考虑到近年来居民杠杆率不断攀升,负债过多易引发金融风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考虑扩大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权限。
其次,应加强对金融产品营销的监管,避免过度诱导年轻人超前消费。部分机构在做贷款产品营销时,过分突出“低利率”“该买就买”,助长了冲动消费和超前消费,使得消费者容易陷入债务泥淖,也可能引发多头借贷导致的共债风险。所以,应及时规范金融机构营销行为,遏制诱导超前消费的过度宣传势头。
再次,互联网消费贷火爆,与中小银行等机构的“资产荒”不无关系。一系列监管措施的出台,让部分对互联网贷款业务依赖程度较高的中小银行面临业务调整,但如果调整不恰当,部分中小银行可能面临更高的风险。这需要监管部门高度警惕,注重强化中小银行风控能力建设。
最后,应持续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消费者教育。近期新网银行事件暴露出在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一些漏洞,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做好贷前调查,完善催收管理流程,规范消费者承担的费率、利率等融资综合成本等。此外,加强消费者教育,尤其是针对互联网消费贷需求较为集中的群体,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做好贷款相关政策知识的普及,避免更多消费者落入“陷阱”。
总之,规范互联网消费贷并非一朝一夕可成,需要久久为功。此前有多项规则出台,未来需要观察政策落地情况,及时处置出现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