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7周年 | 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
北京东部,一座“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新城正在崛起。这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一核两翼”布局中的重要“一翼”——北京城市副中心。
航拍通州俯瞰五河交汇水路纵横。本报特约摄影 马文晓
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7年间,北京城市副中心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大格局中,横空出世、快速成长。规划蓝图的“大写意”,正一步步变成气势恢宏的城市建设现实图景。
作为北京的重要一翼,城市副中心是中心城区功能疏解的重要承载地。2018年底至2019年初,包括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机关在内,首批35个市级部门、165家单位有序迁入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这次令全体市民瞩目的搬迁,宣告了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信心和决心。
蓝天白云下的城市副中心绿心。本报特约摄影 马文晓
政府机关带头,在城区扎堆聚集的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纷至沓来:“十三五”期间,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二期投入使用,北京学校、人大附中等10所市级优质教育资源入驻,一级及以上的优质幼儿园增至53所,在城市副中心干事创业、生活居住的市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而一年一个节点的重大工程建设,则让城市副中心的城市框架迅速拉开。过去5年间,城市副中心的基础设施和市政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七号线东延、八通线南延、市郊铁路副中心线正式运营,广渠路二期、壁富路等一批交通干道建成通车。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北京城市副中心站交通枢纽开建,未来将成为“轨道上的京津冀”的重要支点……
京张高铁延庆线正式通车。本报记者 潘之望摄
同样大幅度推进的还有城市副中心“浓墨重彩”的生态建设。
在启动建设之初,城市副中心就规划了“两带、一环、一心”的绿色空间格局。“两带”分别是指副中心和朝阳区交界处的西部生态绿带,副中心与北三县、武清区交界处的东部生态绿带;“一环”是副中心核心区外围的绿色休闲游憩环;“一心”是副中心中间区域的大尺度绿色空间。
大兴机场北线高速公路东延工程。本报记者 程功摄
与“两带、一环、一心”交织的是通州富饶的水系:北运河、潮白河、温榆河、通惠河、小中河……
几年来,通过大尺度的绿化造林和大规模的河道治理,城市副中心森林覆盖率已达33.02%,比“十二五”末提高4.63个百分点;城区绿化覆盖率达51.02%,比“十二五”末提高18.73个百分点。区域内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治理。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东郊森林公园、张家湾公园等生态建设新景观,成为市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京雄城际终点站雄安站。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城市副中心的经济发展方式在这几年间实现了重大转变。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千亿元,较“十二五”末增加了57%。以科技创新、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先后引来一批优质资源落地,区域内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77家。去年,伴随着运河商务区、张家湾设计小镇等重点功能板块被纳入北京市“两区”建设政策范围,区域发展又有了新动能。
站在新起点,启航新征程。以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为己任,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
(原标题:京津冀协同发展7周年 | 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
来源:北京日报|记者 王海燕
流程编辑:u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