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物栖:IoT应用场景升级,先从技术降维开始
随着越来越多的智能产品进入千家万户,物联网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模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无论是智能电视、智能摄像头、智能手环、智能音箱,虽然它们的智能化程度在不断提升,但尚未突破单打独斗的局面,无法给用户带来连贯的智能体验,IoT的应用场景亟需升级。
智惠生活,IoT应用场景亟需升级
提起物联网,大多数人都能接一句“万物互联”,按照知名数据统计机构Statista的预测“到2025年全球联网的物端设备将达到750亿”,似乎万物互联很快就实现了,但把视线转移到应用场景中,我们不难发现,万物连网这件事做到了,而物与物之间的相互联动并没有那么紧密,万物互联并没有实现。
以真实的应用场景为例,智能音箱作为数量庞大应用广泛的IoT产品之一,更是成了很多家庭的IoT中控,人们已经习惯了通过智能音箱欣赏音乐,收听节目,获取天气,还可以通过一句“开灯”、“光线调暗”去控制家里的灯光。但智能音箱能否直接控制其他设备呢?答案是基于同品牌(或同生态链)、同应用协议等前提下,智能音箱可以控制更多设备。简单点说,想通过一句“小爱同学”打开热水器,必须基于热水器出自小米生态链且支持智能控制,或者给热水器接入小米的智能插座为先决条件;否则就只能去手动打开开关,或者通过热水器对应的App进行操控。同理,其他设备亦如此。
事实上,人们在谈起“万物互联”的时候构想的画面远不止于此。是清晨闹钟响起,我们从床上离开的同时,窗帘自动开启,智能音箱播放了当日天气与路况信息,面包机“叮”的一声烤好了面包……真正的万物互联是万物之间的联动,但物端应用仍是十分碎片化的现状,受限于芯片架构、硬件接口、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编程模式、通信协议等多个方面,设备之间难以协同计算,而不能实现万物互联。不得不承认,以物联网为主的智惠生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IoT应用场景亟需升级。
场景升级,先从技术降维开始
虽然当下业界物联网已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但IoT应用场景仍处处受限,想突破这一困境实现场景升级,技术降维是关键。
说起降维,更多的人想到的是小说《三体》,但这个词本就是计算机术语,指“通过单幅图像数据的高维化,对单幅图像转化为高维空间中的数据集合进行的一种操作”。概念晦涩难懂,举个例子就很清楚了,“360”通过免费的策略进入安全市场领域,让一众通过付费模式的安全软件厂商无所适从,当着手应对的时候,“360”已获取海量流量,通过浏览器、软件管家等建立起了自己的盈利模式,这其中的“免费”就是种降维打击。同样,电商的出现,对于传统的销售模式,也是一种降维打击,省去了中间商的层层加价,让消费者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更新更好的商品。
我们中科物栖就是要用这种“降维打击”的思维去做物联网,让物端在不额外增加成本的条件下有更多选择,去实现更多的功能。换个简单的说法,智能手机用两三千块就实现了很多PC端大几千块才能实现的功能,就是种降维。受限于种种因素,现在的物端算力就好比古老的绳结,只有简单计数和加减法的功能;但如果同样的成本,我们把绳结换成算盘呢?再把算盘换成智能计算器呢?我们就是要在物端顺势而为,降维打击,保证在不提高成本的前提下去提升物端算力,以智能芯片和超微计算机为载体,从物端底层实现减少计算和存储冗余、降低能源开销、提高可扩展性、减少系统短板等目的。
除此之外,我们致力打造一个高效、开放的软件系统,让物端应用更丰富,更自由。如果把这个系统比作是自由上传的题库,我们不否认有人可以用绳结和算盘快速的进行高位计算,但这样的能人终究是少数,而智能计算器也需要基础教学,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开放的系统,帮助更多的人省去学习珠算、计算器的成本,直接获取答案,从生态上解决“物端设备缺乏统一的处理器架构和系统软件”的问题。
中科物栖成立于2018年,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孵化出的高新技术企业,由中国科学院的学术界专家所创立,长期深耕IoT研发领域,致力于提升物端算力,打造Smart AIoT生态。核心产品包括物端AI芯片、超微计算机、人机物智能操作系统、物栖云平台等,为物联网和AI应用提供完备的解决方案,实现物联网从功能到智能的变革,让我们的技术走进千家万户。中科物栖先后入选2020“年度AIoT领域最具影响力创新企业TOP10”、“5G新经济产业独角兽TOP50”等榜单,为行业所认可。
来源:中企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