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主城区狂犬疫苗告罄,今年已使用近七万支,多因被狗咬伤
据黑龙江日报,目前哈尔滨市居民区养狗数量呈上升趋势,失控漏管问题严重,年初至今狂犬疫苗使用量已接近七万支,其中多数原因都是被狗咬伤。
资料图 新华社供图
哈市早在1996年就曾公布过《哈尔滨市限制养犬规定》,2012年《哈尔滨市养犬管理条例》也正式施行,但由狗而起的纠纷还是日渐增多。2017年,哈市警方曾进行过为期一个月的清理,当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城区半年狂犬疫苗使用量不足5000人份。今年8月初,狗患再次升级,主城区社区医院狂犬疫苗相继告罄,市民纷纷到周边外县打狂犬疫苗。
哈市疾控中心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哈市共有14094人进行狂犬疫苗接种。30日,记者了解到,今年截至目前,哈市狂犬疫苗使用量已经超过六万支,接近七万支,主因是被狗咬伤。
记者从一些宠物医院了解到,有些狗主人,即便是带爱犬来治病、打疫苗,也没有拴绳戴嘴罩的习惯。对此警方明确表示,市民必须按规定给狗办“身份证”,这样才能杜绝饲养大型犬、烈性犬以及一户饲养多犬的违法行为;此外,涉及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非法进入公共场所、携乘公共汽车、违规进入公共绿地、外出不佩戴犬绳、不随身牵引、随意弃养等问题,可以随时举报;整治狗患的原则是“管狗先要管好养狗人”。
延伸阅读
人民日报:养犬必须守规矩
在我们的身边,恐怕都见过一两个这样任性的养犬者。事实上,今天的城市生活中,对大量不文明甚至是违法的养犬行为缺乏有效约束,这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随着“宠物热”不断升温,在小区、公园等公共场所,“狗满为患”的情形已经司空见惯。让人感到忧心的是,这其中无证养犬、吠声扰民、随地便溺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还有一些大型犬、烈性犬的主人在遛犬时不束犬链、不给犬戴嘴套,无视老人、小孩在场就随意携犬进入电梯等封闭空间,无疑大幅提高宠物犬伤人的风险。更为严重的流浪犬问题,大多也缘于原主人不负责任的遗弃。
近年来围绕养狗产生的矛盾,背后折射出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明习惯的养成远未跟上的难题。每一种生活方式都必然对应着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如果“硬件”升级了,但“软件”不配套,城市生活就容易“卡壳”。过去在农村,养条狗是为了看家护院,独门独院、地广人稀的环境下,犬只放养并不会产生突出的矛盾。而今不断拓展的城市生活里,楼上楼下相互影响,公园广场人群密集,新出现的公共空间向人们提出了对交往方式的新规范。遛狗要拴绳、及时打疫苗、粪便随手清理……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文明“小节”,其实是城市生活的基本规矩,大家共同遵守,既降低了城市运行的管理成本,也协调了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当然,文明习惯不会凭空出现,它的养成既靠个体涵养,也需要外界监督。一方面需要城市养犬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执法管理的规范到位;另一方面,社会舆论的持续关注形成的“压力”也不可或缺。就像近段时间围绕城市养狗的热点新闻不断,实际上每一次的“曝光”或“热议”,都是对市民文明意识的生动教育。文明说到底是规则的内化,“习惯成自然”的过程里只有依靠各界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推动我们的社会向着更加有序、美好的方向前行。
原标题:哈尔滨狗患升级今年六万人被咬伤,主城区狂犬疫苗告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