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扣长城东段下月底修缮竣工,这一变化贴心!
今年4月17日,箭扣长城东段修缮工程(箭扣三期)正式开工。截至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正在收尾,预计10月底进行竣工验收。修缮后,有一个贴心的变化——行人通行的风险点都进行了排险处理。
箭扣长城
箭扣三期工程全长1094米,从东向西,从122号敌台到130号敌台,包括驴友命名的著名的油篓顶、小布达拉、缩脖楼等8座敌楼以及石门、翻石过海等节点,是箭扣长城的精华所在,也是箭扣雄、奇、秀、险的集中体现。
三期工程贯彻了最小干预原则,主体完工后,雄、奇、秀、险依旧,但此前存在的行人通行的风险点都进行了排险处理,文物主体、人员巡护更安全了。
畅通水道抢险加固
文物主体更安全
三期工程重点是疏通水道解决排水问题,保障长城本体安全;同时,对已经坍塌或出现险情的部分进行抢险加固。
9月18日,记者跟随施工方技术负责人程永茂,全程走了一遍箭扣三期施工段,发现此前在技术交底时存在的长城本体安全隐患,已经全部得到解决。
如油篓顶西侧,长城本体的砖石砌在呈断崖状的岩石上,修缮前,墙体已经坍塌,经雨水冲刷,最低处的边墙被冲出一道大口子,碎砖石沿着口子滑落山谷,像大山的一道伤疤。
坍塌的台阶,三分之一旧砖归砌方便通行,三分之二保留旧砖毛石,进行加固,保留历史信息。
此次修缮,对碎砖碎石进行了全面清理,露出了文物层后,疏通了水道,并把能归砌的砖石进行归砌。一方面可以防止排水不畅剩余的墙体继续坍塌,一方面对已经松动的砖石进行了加固,确保长城本体在现状下稳固安全。
再如此次修缮段最西端的130号敌楼,南侧基础建在岩石上,北侧建在土基上。北侧地基发生下沉,敌楼内部的墙墩子向外倾斜,导致拱顶开裂。此次修缮,对拱顶采取了加固支顶措施,防止进一步开裂,同时对楼顶的水道进行了清理疏通,保障了敌楼不塌。
“小布达拉宫”敌楼原有楼顶部分坍塌,导致水道堵塞,雨水也会直接落到楼内,威胁敌楼安全。这次修缮清理了坍塌的物料,敌楼地面铺出一定坡度,并在楼门台阶下修了隐藏的出水口,既不影响风貌,又能畅通水道,确保文物安全。
资料图 排水系统“水嘴子”
最难爬的地方都排险了
人员巡护更好走
箭扣长城是未开放段长城,长城保护法明确规定,未开放段长城禁止攀爬,但每年都有来此野爬的驴友。
此前,箭扣长城东段因为局部坍塌损毁,自身山势险要,长城专职保护员巡护、驴友野爬都存在人身安全风险。
此次修缮,本着人身安全第一的原则,对此前的风险点一一进行了排险处理。
如最著名的西缩脖楼西侧往上走,是一段贴着山石修建的单边长城。修缮前,单边墙体局部坍塌,上下的台阶坍塌。驴友们不得不在这里的山石上加装了两个脚蹬,并在岩石上拴上了绳子。经过这里时,人必须面对岩石手拽绳子,用脚一点点探索着找到脚蹬子,才能跨过脚下的悬崖下到下面。
缩脖楼西侧
此次修缮,用老砖残砖将坍塌的局部墙体和台阶都进行了恢复,人走到这里可以安全通过,再也不必冒险了。冬天下雪也不会断路。同样,驴友最爱挑战的翻石过海也是如此,加了台阶后,危险系数大大降低。
保留历史信息
文化展示更全面
箭扣三期修缮,贯彻了一期、二期的最小干预原则,新材料使用的更少,树留得更多。
比如,箭扣三期多处台阶坍塌,露出了里面的毛石。此次按照三分之一归砌、三分之二原貌展示原则进行修缮。三分之一归砌旧砖,恢复台阶,保证通行;三分之二保留毛石面,但对毛石进行清理、加固。修缮后,既能看到长城最初的状态,也能看到岁月留下的痕迹,保留了“野”的味道。
修缮后的箭扣东段,旧砖碎砖进行了归砌,露出的毛石面进行了加固。
修缮对敌楼内部变形了的券顶进行了支撑加固。
再如油篓顶西侧的便门,修缮前,拱顶出现了错茬的情况,发生了侧移。修缮并没有对其进行归位,而是保留错茬侧移的现状,补齐了券顶缺失的覆砖,既保证了文物安全,又保留了历史信息。
长城上的树,是留是砍以前曾是争论的焦点。这次,除了阻塞水道、树根扎到墙体里威胁本体安全等特殊情况必须砍掉外,长城上保留了大量的树,很多段看上去像长城上长出了一片小树林。施工人员还对部分树形进行了整理,看起来更能衬托长城之美。
箭扣三期大量保留长城上的树。
在油篓顶东侧,施工人员还利用一小段坍塌后新砌的墙体,展示了长城砌砖不同的勾缝工艺,有尖的荞麦棱缝、圆的泥鳅背、平缝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