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发地市场全面复市后,有哪些新变化?
8月15日,市场南区恢复;9月6日,市场北区也正式恢复,标志着新发地市场的全面复市。
全面复市后,新发地市场正在发生什么变化?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农贸批发市场的管理和定位,需要做出什么改变?
昨晚,央视《新闻1+1》连线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常务副总经理顾兆学、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解析新发地市场全面复市之“新”。
预计中秋国庆两节前
恢复到正常交易水平
据顾兆学介绍,9月6日新发地全面复市首日,入场车辆共2118辆,涉及农产品2.9万吨。7日与6日相比又有大幅增长,果蔬产品的大货车已经突破2200辆,上市交易量突破了3万吨,上市量、车辆的入场量都有很大幅度增长。
“现在和疫情前相比,商户恢复的数量达到正常时期的80%以上。目前交易量、交易额都在持续增长,加上中秋、国庆两节是一个交易的高峰,买方市场很旺,在这两节之前肯定能恢复到正常的交易水平。”
如何确保进入市场的
车、货、人来源可追溯?
谈及对进入市场的车、货、人追溯来源的问题,顾兆学表示,本次复市严格按照卖家注册制、买方会员制、车辆预约制的模式。
他说:“果蔬产品供应商和买家都要提前用手机进行注册。流程非常简单,智能手机操作起来也非常方便,而且一些大客商都提前进行过培训了。他们注册后进市场大门时,进行信息核录、体温测量、人脸识别,姓名、体温状况都会清晰显示出来。用这种大数据、智能化的管理,能精准掌握这一车货是从哪里来的,人是从哪里来的,车是从哪里来的。”
货车进出市场大门。刘平/摄
如何进行日常监管?
顾兆学介绍,新发地市场有常驻的市场监管所和公共卫生哨点,还聘请了第三方专业团队,在市场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做好日常管理。包括食品安全管理、市场规范管理、客户管理、基本档案管理,都是规范性工作。
公共卫生哨点则是疾控部门指导下,第三方专业公司开展工作。环境消杀、摊位消毒、货品监测以及人员体温监测,各方面都做得比较规范,确保新发地在常态化疫情管控方面做到绝对安全。
农贸批发市场
如何精细化管理?
作为全亚洲最大的农贸批发市场,新发地市场的精细化管理尤显重要。其中包括批零管理、干湿分离、生熟分离、买卖分离,批发和采购分区管理,卖家、买家和管理人员穿不同颜色衣服分类管理,购买第三方消杀服务,食品垃圾资源化再利用,批发市场卖家注册制、买家会员制……
“新发地这些精细化管理措施,都是下一步转变的方向,也值得大力推广。它需要每一天、每一年都坚持,全国农贸市场也都应该做起来。”朱毅指出,具体说就是要达到2009年商务部制定的《标准化菜市设置与管理规范》,落实今年8月国务院联防联控综合组发布的《农贸市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指南》,把市场精细化管理变成一种标准,推广开来、坚持下去。
全面复市后所有商户都要穿“红马甲”以便于管理。刘平/摄
朱毅提出三点建议:第一,管好市场的环境和物品;第二,管好市场食品的来龙去脉;第三,管好市场人员和消费人群的行为。
“食品安全重点在于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扫一扫就可以了解果、蔬、肉、蛋、奶的‘前世今生’。环境安全关键在于落实,精细化管理制定了就要遵守,规定了不能再网开一面,保证摊位一日一清洗、场所一日一消毒、市场一周一消杀。另外,监管者可充分利用‘飞行检查’,保证监管到位;消费者也可充分发挥自己的监管责任。”
农贸市场如何转型升级?
说到农贸批发市场服务和功能如何转型升级,朱毅用一句话概括:少花钱、多办事、降低成本、不追求形式、注重内容。
“比如疏通下水道肯定比电子支付、人脸识别更重要,不追求一步到位‘高大上’。净化、美化、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智慧化、商超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不过在保证安全感和追求现代感的同时,不能少了消费者特别喜欢的农贸市场的烟火气,关键在于商品价格依旧要亲民、接地气。”朱毅总结称,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以人为本,讲究齐心协力的社会共治,绝对不能做花架子。
原标题:全面复市后,北京新发地市场有这些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