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爷爷生日快乐!昨天发生在理发店的这一幕,太可爱
对所有的烦恼说拜拜!对所有的快乐说嗨嗨!
今天是2020年8月27日
农历七月初九
还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
袁隆平爷爷农历90周岁生日
在生日前一天
袁隆平特地穿上新衣服
去自己的“宝藏理发店”
理了个帅帅的发型
截图来源:潇湘晨报、梨视频
据理发师曹小平介绍
袁隆平已经在这理了17年头发
就连去年去北京领共和国勋章前
也来这里理发
据潇湘晨报报道
理发的时候
他问小曹:“我是胖了还是肿了?”
小曹说:“是胖了!”
小曹透露
袁隆平还是个隐形暖男
虽然只理20元的普通男发
但为了照顾生意
每次都要强塞100元给她!
而这次理完头发
袁隆平还开心地说
“又年轻了5岁~”
一系列“专一”又“暖心”的操作
网友瞬间刷屏:
这是什么可可爱爱的男神啊!
袁隆平的两个愿望
而就在去年
90虚岁生日当天
袁隆平的一段日常感动无数网友
作为新晋“90后”
袁隆平从未舍弃自己的稻田
起床后的第一件事
不是洗脸、刷牙、吃早饭
而是下田
为方便行动不太便利的老院士研究
湖南省农科院
在袁隆平住宅旁安排了一块试验田
这块田从设立起就是他的“心病”
只要在长沙
每天都得看上好几遍
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杨耀松这样说:
“加盟‘90后’的他,
没觉得自己应该休息。
杂交水稻真的浸入他的血液里,
是他的命根子,他的魂。”
延伸阅读:
袁隆平土味儿“门规”引热议,要想搞出真东西,就要脚踏实地、不辞辛苦
近日,袁隆平院士在接受专访时谈到收徒条件——“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这条乍听起来充满土味儿的“门规”,迅速引发热议。
事实上,下田的“门规”早已有之。深耕田野,是袁老一直践行的科研姿态,某种程度上也是他成功的关键。历史上,许多国家都曾研究过杂交水稻,而中国之所以能率先突破,其中或许有对粮食需求更强烈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相较于某些国家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研究,以袁老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农业科学家,像普通农民一样贴近大地,长年累月躬耕于稻田,他们坚信“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去年9月,在北京参加“共和国勋章”颁授仪式后,袁老心心念念:“回去第一天就要去下田!”即便已名动天下、年过耄耋,袁老仍然雷打不动坚持“土办法”,让人动容。
下田作业,是从事农业应用科学研究的前提,这昭示着一条朴素且颠扑不破的道理:要想搞出点真东西,就要脚踏实地、不辞辛苦。但反观现实,如今的科研圈却颇受浮躁风气侵扰。有做应用研究者,惯于在实验室的一小方天地坐而论道,全然忘了“绝知此事要躬行”;有做基础研究者,又耐不住“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寂寞,浮皮潦草、急于求成。攀登科研高峰、探索未知路径,从来都是一件难事。缺乏老老实实、经年累月的付出,又如何能取得突破?
“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袁老多次以这8字总结成功经验。而这,也是众多科学家公认的秘诀。灵感与机遇的出现,可能只是电光火石的瞬间,却必须建立在深厚知识和大量汗水长期积累之上。眼下,中国还有许多科研难题待解。比如,国内芯片高度依赖进口,“缺芯少魂”长期存在;被称为“工业之母”的高精度机床,国内制造技术水平与德日等国差距不小;生产“飞机的心脏”航空发动机,还远未实现与第一梯队的并跑……攻克这些“卡脖子”的科技难题,其紧迫性并不亚于吃饱饭。科研路上,越是追求尖端,越是“九死一生”,唯有数十年如一日深耕细作,才可能找到“试验田”里最适合的“植株”。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隐没于乡间水田的袁老,还在为“禾下乘凉梦”和“覆盖全球梦”奔忙,还在努力带给中国和世界惊喜。多一些脚踏实地的科学家,多一些锲而不舍的追梦者,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必会孕育更多希望,绽放更多梦想。
(原标题:今天是袁隆平90岁生日!昨天的他超级可可爱爱……)
来源:综合中国青年报 @梨视频 潇湘晨报 科技日报 北京日报公众号 网友评论
流程编辑:TF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