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从抗洪抢险到日常剪发,老兵忆当兵生活点滴

2020-08-02 17:38 北京晚报 TF010

每到“八一”,有过20年军龄的我,总会想起曾经的当兵生活。

作者:王秀山


 插图 王金辉

♦攒津贴买金笔

我是1969年2月入伍的。入伍第一月领到6元津贴费也就是零用钱。

我的津贴费大都用于买信封、信纸、邮票,再有就是买些牙膏、香皂等卫生用品以及偶尔出外游览的开销。6元钱在当时分量可不轻。与我同班的一位老兵,来自农村,平时舍不得花钱,他有一个小账本,详细记录了他所花的每一分钱。

我清楚地记得,入伍几个月后,我用积攒的津贴费,花11元买了一支“英雄”牌金笔,算是奢侈了一把。从小喜爱文学写作,我太渴望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好笔了。让我始料不及的是,我的这一举动引来不少人的不解甚至嘲讽,一位东北老兵甚至送给我“败家”的评论!

部队的伙食标准是根据职业、兵种分别的。当年飞行员伙食标准最高,每天两元五角,称为空勤灶。而我们吃的大灶,标准是每天四角五分。一般早餐和晚餐是馒头、粥、咸菜,没有炒菜;午餐大多是小米饭,仅有一个炒菜,很少能见到肉。一周能吃一两次大米饭,偶尔吃一顿面条就算改善伙食了。每逢大的节假日,能搞一次会餐,多几个菜,就好比过年一样了。

♦观影读报

那时候文化生活单调,看电影成为战士们的最爱。《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和《列宁在1918》《列宁在十月》我们不知看了多少遍,许多人都能背诵影片中的台词。

记忆中是1976年以后,看到的电影才逐步多起来,像《英雄儿女》《铁道卫士》《奇袭》《洪湖赤卫队》《甲午风云》等。当时部队每周六放电影,每到临近,大家会四处打听本周放什么片子,并且急切盼望着。每看一部电影,战士们能够议论回味很长时间。记得看完《英雄儿女》后,许多战友热血沸腾,久久不能平静,纷纷表示要做王成式的英雄。

军队纪律严格,一日生活包括起床作息都有严格的制度要求。“读报”是制度之一。

那个年代,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少见。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来源是报纸。记得我们排里订有《解放军报》《人民海军报》《大众日报》,每天报纸一到,大家争相传阅。

为了大家共享信息,同时关心时事政治,了解天下大事,也是政治学习的内容之一,排里建立了读报制度,每天晚餐前的一个半小时,全排集中进行读报。

开始一段时间,排长都指定普通话比较标准、口齿比较清楚的战士读报。来自北京的我,经常担任读报员,被战友们戏称“北京广播电台”。突然有一天,排长宣布,为普及普通话,锻炼战士的阅读能力,读报改为“轮班”,每个人都要参与。好家伙,“北京广播电台”顿时变成“地方广播电台”联播,五湖四海的乡音,加之文化水平的参差,读报过程中没少闹出笑话。

♦代写家信

1973年,已经提干的我被安排到警卫连锻炼。警卫连的战士大多来自农村,文化不高,甚至有个别文盲。因为我来自师机关,到连队后经常编写板报稿件。时间一长,俨然成了战士们心目中的“文化人”。

一天,一位老兵面带难色找到我,吞吞吐吐半天才说出想要我帮忙写一封家信。我欣然答应。“你说我写,写好后我再念给你听……”那封信是写给他妻子的,他口述的内容大致是自己在部队很好,吃得饱穿得暖,请家人莫要惦记;嘱咐妻子照顾好自己,并孝顺公婆……交谈中我得知,这位老兵家境贫困,新婚不久就当兵了,夫妻分别已近三年。写完信,我给老兵念了一遍,老兵连连点头。我随口问他,是不是加一句“我很想你”?老兵羞涩地摇摇头,说:“这样的心里话怎么说得出口。”但,信的结尾我还是加上了这一句。毕竟他也说那是他的心里话啊!我一笔一画写好信封,认认真真交给老兵,并告诉他,若要写信随时找我。

此后,连里老兵经常找我代写家信,我俨然成了“代书先生”。对每封信我都认认真真,从不马虎。我想我必须对得起这些老兵对我的这份信任。

♦抗洪抢险

下连时期,我经历过一次抗洪抢险,终生难忘。

1973年8月的一天,瓢泼大雨下了一整天还未有停住的迹象。大约晚9点前后,正跟全连党员一起聚精会神听广播的我,突然发现有积水顺门槛漫进了屋内。连长当机立断,宣布“全连紧急集合,抗洪抢险,先抢武器弹药和粮食”。此时洪水已齐腰深,汹涌的洪水已漫到营房的窗户,营区已成汪洋。我和战士们不顾一切,抢着把武器弹药和粮食都搬到了上铺。刚要歇口气,一班长突然想起什么,对我说:“跟我去猪圈看看。”我跟着班长蹚着齐腰深的水跌跌撞撞赶到猪圈,只见十几头猪都泡在了水里,惊慌地乱跑乱叫。好在接连又来了几名战士,我们一起连拉带拽,终于把猪都赶到了猪圈的棚子上面。可能猪也意识到棚上更安全,再不乱跑也不乱叫了。

洪水来得急,走得也快。天快亮时,水就慢慢退去了。一宿没合眼的我们,一大早被安排去连队菜园洗菜苗——洪水退后,连队种的大白菜小苗被泥沙糊住了,必须用清水冲洗干净,小苗才能正常生长。刚干了一会儿,突然指导员一声高呼“共产党员跟我来!”我不假思索跟了上去。我和连里其他几名党员跟着指导员朝机场边的大沙河跑去,边跑边听说,河对面村子有一位百姓被洪水冲走了,村民来连里求救。一口气跑到大沙河边,我们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原本缓缓流淌的河,此时已波涛汹涌。我们试图涉水渡过河去,我刚一下水,就打了个趔趄,差点被浪冲走。正当我们想手拉手强渡时,河对面突然传来大喊:“人找到了……”

这次抗洪抢险,我因为表现突出,受到了嘉奖。

♦光头新兵

军人剪发,基本都是战士之间互相打理。我们刚到部队时,带训我们的老兵从老连队借来推子,挨个给我们理发。先理的几个人,头发被理得七高八矮,不成样子。连长说:“干脆都理成光头算啦!”

第二天,新兵连去师部大礼堂参加全师大会。入座后,集体一脱帽,齐刷刷一片“秃瓢”,大礼堂里一片哄笑。

我从小喜爱音乐,中学时跟音乐老师学过合唱指挥,实际上就是“打拍子”。没想到这一“业余爱好”让我在军营大显了身手。

一次全师集会,新兵连长(这位连长接兵到过我的中学,见过我指挥唱歌)示意我指挥全连唱歌,我奉命而行。一曲唱罢,大礼堂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那掌声分明是不让我坐下,我一时不知所措。连长用命令的口气大声对我说:“大家要看你指挥唱歌。你别给我掉链子!”说着拉起我走向礼堂前排,要我指挥全体人员大合唱。当时也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我壮着胆子,指挥大家唱了一首歌,掌声下又唱了两首歌。

眼见官兵们余兴未尽,为进一步活跃气氛,我又组织各单位进行“拉歌”,此起彼伏的歌声,将会场气氛推高了一潮又一潮。

此后,我成了师里的“小名人”。大家纷纷议论,新兵连有一个“李德伦”。哈哈,之后,凡有机会,我经常主动或被动组织“拉歌”活动。

去年老战友聚会,一些分别五十余年的老战友,提起当年那些“拉歌”的热烈、热闹,大家依然津津乐道。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0

分享到

国家有难召必回!从小汤山到火神山、雷神山,一位老兵的二次出征

91岁四野老兵康复出院,向医护人员敬礼:怎么才能再见到你们?

这位老兵曾打下美军侦察机,受到毛泽东接见,却隐居乡村37年

“爸爸在香港当兵,爸爸是大英雄”驻港部队老班长退伍回家……

驻港部队老班长退伍,萌娃看到父亲的反应暖哭网友:回来守护她!

国庆典礼老兵拭泪敬礼感动无数网友!关茂林:军礼是替战友们敬的

“战友们要是还在,也能看见这一幕,该多好”礼宾车上老兵照片令人泪目

国庆阅兵“致敬”方阵老兵戴“八路”袖标,谈此生最幸福的两件事

阅兵场上,一位老兵笑意不断扩大,网友看后却哭了......

胸前挂满勋章的老人常宗信 三次进京参加庆典首次“走”方阵

国庆“致敬”方阵96岁抗日老英雄傅英:子弹离心脏只有几厘米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