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服务行业

开播观看人数近80万,中黄国际明星校长在国际媒体直播教育干货

2020-07-10 16:43 网络 文文

受疫情影响,广深外籍华裔家庭放弃出国,选择报读中西融合国际化学校的现象不仅被国内主流媒体的报道,也引起了新西兰最具影响力的中文媒体新西兰天维网 的关注。

受疫情影响,广深外籍华裔家庭放弃出国,选择报读中西融合国际化学校的现象不仅被国内主流媒体的报道,也引起了新西兰最具影响力的中文媒体新西兰天维网 的关注。7月8日,中黄国际教育集团总校长崔建社作为中国内地首位受邀 参加天维网《天维大咖秀》直播节目的校长,对话前央视主持人孙志鹏,一经开播单平台累计观看人数便达到74.3万 ,并在新浪网、腾讯网同步转播。

《天维大咖秀》是新西兰天维网直播节目的王牌版块,紧跟时政热点,把握全球脉搏,邀请本地政要、行业翘楚作为嘉宾就经济、教育等方面的热点话题,面向全球华人进行分享和互动。

错过直播的同学可以关注中黄国际教育集团微信公众号:zhonghuang2003,查看2020年7月9日历史文章进行回看。

在直播中,崔校长就如何培养兼具中国灵魂和国际视野的全球公民、 小留学生回国后学业衔接的问题、后疫情时代教育的变革发展趋 势等话题面向全球华人进行分享。

以下是访谈内容节选

主持人:我想不管哪个国家,它的教育体系都是需要不断更新和改革的,请您谈一谈中国教育的现状,包括您对未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看法。

崔校长: 讲到中国教育的现状,我想引用清华大学钱颖一院长的话:“ 人工智能将使中国教育仅存的优势荡然无存” 。中国教育从认知到实践都存在着一种系统性的偏差,也就是把教育等同于知识,并局限在知识上。那么知识和应试是教育的全部吗?

当然讲现状的时候,可能我会更多聚焦于他不足的方面,但前提我们必须要承认,中国解放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在基础教育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中国中小学生普遍被认为基础扎实、勤奋刻苦,特别在数学、统计等学科领域,在国际大赛屡屡摘取桂冠,将欧美发达国家的学生远远甩在后面。同时,中国中小学生从小被培养的是答题和背诵的能力,以考分排名为圭臬,批判性思维和探索精神欠缺,过于在意标准答案、正确答案,习惯于复述别人的观点,却没有自己的答案、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如果讲到改革的话,我想以中黄中西融合全人教育体系为例。我们讲的“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或 Whole-person Education) 的“全人”是指完整的个人,指充分发展个人潜能以培养完整个体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全人教育首先是“人”之为人的教育,其次是传授知识的教育第三是和谐发展心智,以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最后,是兼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的“全人”教育。 简而言之,全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能够知行合一、能实现自我和社会价值的“全人”!

首先培养的目标必须是全方位的,兼顾学生应试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既高分又高能。 正如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除了学习好之外,更主要是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学会如何适应未来。

第二个方面,我认为世界上任何一种好的教育,必须首先围绕着真正的学习、深度的学习是否发生? 真正的学习,不是为了有答案,而是为了有思维!不是为了考试拿100分,而是真正学懂了!能形成理解、表达理解,能学以致用,去解决生活中乃至未来的任何问题。其次,真正的学习是学习者的能动性、内驱力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学习者有自己的发言权、选择权、主导权,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第三个方面是怎么学的问题,我们从来不改变知识的本身,不是少学知识,而是改变知识学习的方法。要立足培养有能动性的终身学习者,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研究能力、交流能力、社交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学会与人相处、分担责任、有效与他人合作、有应变能力、有毅力、有明确的个人奋斗目标、有极强的个人和文化认同能力。

第四个方面是怎么教的问题。千篇一律的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记背算”式记忆,以应试作为主要目的教学方法必须改变。教师要学会有效的教学方法,即采用探究式、概念理解、全球背景下、协作式的全新教学方法,要尽力消除一切学习障碍。

第五个方面是怎么评估的问题。彻底改变评估的方式,评估必须是学、教、评的学习反馈,评估的方法应该是多元化的、全方位的、适合课程的,评估的管理应该是一致的、公平的、全纳式的、透明的,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学习成果。

最后我们讲全人教育,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特别是中国教育改革需要时刻回答这三个问题:“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我们要在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前提下,吸收发达国家教育之所长,解决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棘手的实际问题。

主持人:您在前面多次提到了“中西融合”四个字,基于您独特的从业经历和背景,对中国和海外的教育体系的都非常了解,可否请您谈谈,如何将中国和西方的两种教育体系的优势和精华进行融合,如何真正做到符合中国的国情,适合中国的孩子?

崔校长: 在新西兰十多年的工作经历,从大学老师到教育学院副院长再到教育部负责基础教育,给了我独一无二的机会零距离观察和接触新西兰教育的优势,Seeing is believing!让我开始认真地反思和对比,中西方教育各自的优势和差别究竟在哪里?是殊途同归还是和而不同?我希望能够吃透弄懂,更希望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二者融会贯通。

讲到中国的基础教育和其他国家教育的差别,有学者概括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学多悟少”,而国外的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学少悟多”。 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国外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

那么,国际教育的优势和精华究竟在哪里?答案似乎都在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国际文凭)教育。在国内目前流行的三大国际课程体系中,IB是公认难度最大的国际化教育模式。IB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归纳性,集英美发达国家教育之所长,集各路教育大家理论之所长,能真正做到跨越国别、意识形态、政治信仰、宗教、文化、语言。

图片来源:IB《项目标准与实施细则》

中黄“中西融合的全人教育体系”是以IB国际教育公认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为指导,以中国国家课程为本,基于十七年教育实践积累的教学大数据,研发出的教学体系。同时,我们不断地根据时代发展对这个体系进行更新迭代,确保前瞻性和引领性。

在中黄中西融合的全人教育体系中,“西”是指国际教育的理念与方法,“中”有两层含义,一是中黄在办学过程中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建立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二是我们同时汲取中国教育的优势和精髓,与国际教育的理念与方法融合之后,打造最适合中国孩子的全人教育教学体系。

对于中国的国情,目前可以这么去看待。一方面,改革开放这40年来,特别是近10年,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顶层设计的角度,已经具备了国际化的认知、国际化的标准、现代化的方向。 比如:2019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要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以及走班制、选课制等教学组织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新高考评价体系的“四翼”,强调基础扎实、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强调国家的教育主权,比如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两个“严禁”(严禁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取代国家课程;严禁使用未经审定的教材)和两个“不得”(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引进境外课程;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使用境外教材)。

虽然中国的教育从顶层设计上已经有了国际化的认知、国际化的标准、现代化的方向,但是总体来讲严峻的现实仍旧与理想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应试的指挥棒导向作用在左右教育的整个过程。面对这样的现状,中黄提出“既要”、“又要”,即既完成国家课程的各项要求和规定,保证学生的学习成绩,打下坚实的文化课基础,又要在核心素养、综合能力方面能够齐头并进;既要保证高分,同时要兼顾高能,鱼和熊掌都要兼得, 这才是真正落实、践行国家提出的国际化教育的目标和方向的实际行动和举措。

主持人:结合疫情特殊时期,由于目前国内疫情控制相对稳定,考虑到孩子的安全、健康等因素,在海外的华人家庭如果这个阶段选择把孩子送回国内就读,孩子的学业会不会出现一些衔接上的问题?

崔校长: 这个问题也是当下比较热门的话题。近期《人民日报》也报道过,受今年受疫情影响,有不少外籍华裔家庭放弃出国,将孩子从纯国际学校转学到中西融合的国际化学校。据统计,前来中黄咨询转学的外籍华裔家庭甚至比去年同期的2倍还要多。

《人民日报》对外籍家庭放弃出国,选择就读中西融合国际化学校的报道

小留学生回国继续学业,家长们最担心的就是孩子会出现学习氛围、授课方式、学习内容等方面不适应。在传统教育的学校,以应试为目的,过大的学业压力和文化冲击可能会让孩子无法适应、无所适从。而在中国国家课程和国际教育体系融合方面做的好的学校,不仅能同时兼顾孩子原来学习的衔接和适应,也能给孩子未来更多的升学选择。 比如中黄管理的IB授权双轨制学校,用国际教育的教学方法来教授中国国家课程的内容,既不用担心孩子在教学方法方面的适应性,也能同时满足孩子对于中国国家课程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此外,考虑到未来的不确定性,给孩子铺好多元化的升学途径也是家长们的重要考量,让孩子未来既能走得出去,也能留得下来。 比如,中黄0-18岁全龄段、一体化升学的通道,能同时拥有国内和国际升学的双出口方向,对于孩子将来的升学没有后顾之忧。

主持人:疫情给全球教育带来影响的同时也带来很多反思和启发,请您谈谈疫情过后未来教育会出现怎样的发展和变革?

崔校长: 疫情之下,中国教育尤其是国际化教育确实面临着种种压力与挑战,也正好是“转型”的契机。疫情前的主流模式与格局会遭遇国内外政经趋势及国际关系大势变化的冲击,原有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升学途径、培养目标,都会要有一定的调整与变化。

中国的国际化教育,面对这些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变化,必须进行深层反思与结构性的调整。要好好思考,在接下来的二十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第一个方面,我认为线上线下交互是未来教育发展趋势,要重新认识在线教学的价值,改进教学方式。 危机随时可能发生,学校的应急系统需时刻做好准备。在学校正常教学无法开展时,线上教育作为一种替代方案,可以和线下教学进行无缝衔接。这就要求学校在返校复课之后,积极维护这段时间线上教育取得的成果,甚至进一步投入教研力量不断完善相关课程和平台。中黄也对这几个月的在线教学进行了系统、完整的复盘,反思哪些方面是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可以作为经验继续传承,哪些方面是需要优化的。在未来的教育当中,我们不但要储备在线教育资源,指导学生学习,还要培养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和驾驭这些资源的能力。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新的教育形态、新的学习方式下自我适应、自我成长。

第二个方面是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我们生活在无孔不入的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未来5G、AR 、VR随处可见。教师不仅需要熟练运用在线教学平台,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灵活开展教学,能依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重新定位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活动,创新教学方式,并引领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第三个方面,教育要从只关注孩子的升学和成绩,变为更注重孩子的素养及人格的健全。 中国传统的书院教育与西方的精英教育,内涵本质是相通的,都是育人为先。疫情中被放大的人生百态,都让我们教育人深感肩上的责任与压力。如何培育出能有坚实的自我身份及文化认同,同时又有责任和担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秀成员,是我们教育人共同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最后,我认为线下教育是不可替代的。没有一所学校,一个培训机构是能够完全满足孩子个性化成长需求的,因为孩子的成长是全时空的。 对此,中黄在0-18岁全龄段教育中,也基于17年发展的积淀和资源,整合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领域的优质资源,来支持和实现孩子的个性化成长。

 

分享到

蛋壳危急——知乎网友喊话自如挺住,自如回应“一切安好”

宅经济下的家居业进击:京东11.11供应链能力助推场景化家居消费升级

白象食品为青年学子送祝福,关爱始终在路上

打造CG设计教育新标杆,千锋重磅推出小狮学院

坚实品质 安全保障:联想服务器获得业内唯一EAL4认证

怀柔局:“三项措施”及时跟进 保障厨余垃圾消纳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