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纪念张君秋先生百年诞辰,汲取“四大名旦”及各家之长形成张派

2020-07-06 12:47 北京晚报 TF024

我和张君秋先生相识很早、同事多年,结下了很深的友谊。今年正值张君秋先生百年诞辰,回想与他的交往,历历在目,我深深地怀念他!

作者:迟金声


在近世京剧旦行艺术的发展中,王瑶卿先生走出了创新的一大步,紧随其后的“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更是开创了一个艺术时代,张君秋先生汲取“四大名旦”以及其他各家之长,终于形成了他的流派艺术——张派。

1956年,我随马连良先生加入北京京剧团,随后张君秋先生的剧团也加盟这个大团,从而形成“马(马连良)、谭(谭富英)、张(张君秋)、裘(裘盛戎)”领衔的强大阵容,在全国可谓首屈一指。那时,张先生创作的剧目最多,塑造的形象也是从古代的妇女到清代的妇女乃至现代的妇女皆有。在他们四位团长合作的《秦香莲》中,张先生在“琵琶词”一场借鉴了北方曲艺“单弦”的声腔营养,创作出一段脍炙人口的唱段,又不失京剧的特色和格调;最后一场,张先生那句“杀了人的天”有一个猛然拔起的高腔,他跟我说过,是借鉴了河北梆子的声腔元素,很有艺术感染力,演唱难度也很高。这说明张先生很懂得、很善于从别的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来丰富自己,再加上他极佳的天赋条件和演唱技巧,使得张派声腔广受欢迎。此外,张先生主演的《珍妃》《秋瑾》二剧,从剧本到唱腔、表演、服装,都有精心的设计。

1964年,北京京剧团的《芦荡火种》参加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我和肖甲同志负责导演工作。当时我们剧组是由赵燕侠主演阿庆嫂。张先生特意向我们提出想学习这出戏,他很客气地说:“我就算一次练兵吧!”当时是我给他排戏,他先找何顺信先生一起研究唱腔,按照原本设计的唱腔学习,演唱时只在个别音符上做了微小的调整。《智斗》一场还留有录音。排戏时,他很谦虚地对我说:“对我别客气啊!调度、动作、手势等,都按现在演出那样啊!”可以说是非常认真、细致。男演员演现代戏的女性角色,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很多,张先生尤其在“脚步”方面做了很大努力。观摩演出大会闭幕后,《芦荡火种》剧组下基层到工厂、农村、部队演出,我记得他也随我们一同去了。其间,我们一起排练,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他对艺术创作的精益求精。

改革开放以后,张先生在新组建的北京京剧院和中国戏曲学院任职。1979年,他重返舞台,邀请我为他复排代表作《望江亭》。他先请我对剧本做了一些调整,以适应当时的演出时长。我在整体结构和“念”的台词方面进行了一些压缩(唱腔未做大的改动),排戏时也是由我执排的,后来在半步桥中国戏校排演场演出,轰动一时。

再后来,我们密集接触和合作就是“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时期了。李瑞环同志委托张先生和谢国祥同志主抓,由张先生担任艺术总顾问,张先生和谢国祥同志又约我参加“音配像”。记得1994年6月我们在北京东四八条开会,商定“音配像”的一些基本要点,我在会议上提出两点意见:一是要保持原汁原味,但又不等于简单的舞台纪录片,还是要注重运用电视手段,这不仅不会损伤原貌,还更有利于电视的呈现效果,张先生和大家都表示同意;二是解决“二道幕”的问题,我提出“不拉二道幕”,张先生很感兴趣,说:“好啊,那您有什么办法?”我答道:“录制时,小的变化可以用镜头切换的方式避开,换场或摆、撤道具较明显时‘打点’暂停,等摆好了再开始,后期制作时用剪接的形式使其连贯起来即可。”张先生听后立马表示赞同。于是在“音配像”的录制中,我们都采用了电视手段,没用二道幕,镜头画面很干净。

张先生和我们一起工作了三年多的时间,一共做了一百二十部“音配像”剧目。这个开创时期非常重要,我们做得非常慎重、仔细,许多规制都是这个时候制定的,许多经验都是这个时候积累的,可以说为后来的录制打造了一个样本。从研究剧目到选择配像演员,从听录音到排练再到进剧场的走台和录制,几乎每个环节,张先生都亲力亲为,对我们这些老伙伴和配像演员也非常关心、照顾,他所付出的辛苦、所作的贡献,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张先生是“音配像”的大功臣!

张先生创立的张派艺术传人众多,海内外影响甚广。他那卓越的演唱技巧、高超的创腔能力和美丽的舞台形象,吸引了多少“张迷”啊!张君秋先生百年诞辰之际,他的后人和弟子、学生将举办一系列活动,展示张派艺术继承、传播的繁荣景象,祝活动圆满成功!祝张派艺术代代有人!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4

分享到

纪念张君秋百年诞辰:“先做人再演戏”

缅怀张君秋大师:用骨髓练就的京剧艺术 为后学传递艺术圣灯

张君秋诞辰百年纪念活动明起网络展播,于10月下旬结束

今年张君秋先生百年诞辰,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女儿回忆张君秋生前往事:他演《大保国》和《二进宫》的情绪截然不同

一代大师张君秋:创造出张派艺术的他,见证了京剧史上空前绝后的辉煌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