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重温夏丏尊的教育价值观,丰子恺是他的学生,朱自清曾这么评价

2020-07-04 11:03 北京晚报 TF021

现在的一些年轻老师已经不大了解夏丏尊先生了,他是叶圣陶先生的亲家——夏丏尊和叶圣陶曾合著一本《文心》,写到三分之二的时候,叶圣陶的儿子与夏丏尊的女儿结成连理。《文心》由朱自清作序,朱自清写道:“丏尊的令嫒满姑娘,圣陶的令郎小墨君,都和我相识;满更是我亲眼看见长大的。孩子都是好孩子,这才配得上这件好礼物。我这篇序也就算两个小朋友的订婚纪念吧。”

作者:柳袁照


不妨着重介绍一下夏丏尊先生:上世纪三十年代,夏丏尊担任开明书店总编辑,随即创办了《中学生》杂志,并聘请叶圣陶担任杂志主编。除了《文心》,他们两人还合著了《文章讲话》《阅读和写作》,合编了《开明国文讲义》《国文百八课》《初中国文教本》等教科书。夏丏尊与叶圣陶一样,是著名的教育家。

朱自清曾说:“夏先生才真是一位诲人不倦的教育家。”名师出高徒,丰子恺、柔石、冯雪峰、汪静之等人,都是夏先生的学生。夏丏尊和叶圣陶对语文的见解、对语文教学的见解,一直没有过时;作为语文教育家、教育改革家、教育理论家,其观点鲜明、独特,依旧振聋发聩。

夏先生的《教育的背景》写于一百年前,如今读来,就像大海上的一道曙光,给人一种拨开迷雾见真相的感觉。那时新学校的开办、发展仅仅过去二十年,夏先生即认为“现在学校教育是‘学店式’的教育,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中间只有知识的接受,毫无人格的接触”。就像一家普通的商店,顾客付钱,店主拿商品给人家。一百年过去了,这种情况改变了吗?有一点改变,但有没有彻底地改变?有的地方、有的学校好像没有。夏先生说:“一句话,就是教育者是卖知识的人,被教育者是买知识的人。大家机械地卖来卖去,试问这种知识有什么用处呢?”夏先生的论断用来评判当下的某些中小学,似乎并不过分。老师只是在卖“知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个“货”要通过中间环节来“验收”——也就是各种考试,考得好,说明这个价是值得的,反之就不值得。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理解教育?怎么做教育?怎么办教育?夏先生认为不能忘了“背景”,教育的背景很重要。他认为教育的背景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人。教育是在人的背景中进行的,作为人,有“肉身”的一面,也有“灵魂”的一面。夏先生说:“希腊及罗马初期的人注重肉的方面;基督教徒则注重灵的方面……近来学者大概都主张灵肉一致了。这个灵肉一致,在我们中国却是已经有过的思想。孔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灵肉一致的标志。”教育要关注人,要关注人的“灵与肉”,要回归我们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这说得多到位!审视今天的学校,有多少学校的教育是将“灵与肉”完美结合起来的?教育的“肉”在哪里?教育的“灵”又在哪里?

夏先生认为教育背景的第二个方面是“境遇和时代”。他说:“无论何物都不能离开空间与时间两大关系。这个空间和时间,在人就是境遇和时代了。教育其次应当以境遇和时代为背景。”脱离“境遇和时代”,单纯传授知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书’”,不是许多学校的现状吗?

今年一月,教育部启动了“强基计划”,这是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下的一个“人才培养计划”。它不仅是高校的招生改革,更是以招生改革为支点,撬动整个教育变革的一次重大的教育改革行为,但是许多中小学的校长、老师还意识不到这一点。“强基计划”的目的是立足于我们自身,培养属于我们自己的核心学科、核心领域的“尖端人才”;我们不能只看到这件事本身、只看到这件事仅是属于三十六所试点高校的招生改革,必须要明白它产生的背景。毕竟我们的“境遇与时代”都发生了改变,我们的教育也要进行相应的改变,从内容到方法、从内涵到外延,都要自觉去调整。

夏先生认为教育背景的第三个方面是“教育者的人格”。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师德”抑或人格魅力,老师要是一个精神明亮的人,一个内心丰盈的人。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是第二位的,排在第一位的是“育人”,夏先生在一百多年前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了,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他说:“真正的教育需完善被教育者的人格,知识不过是人格的一部分,不是人格的全体。”老师的“身教”重于“言教”,现在老师“身教”的状况如何呢?所以我对老师拥有“惩罚权”是存有异议的,某些老师可能会滥用这个权力,教育还是要靠老师的“人格魅力”而不是“惩罚权”。夏先生说:“人格恰如一种魔力,从人格发出来的言行,自然使人受着强大的感化。同是一句话,因说话者人格的不同,效力亦往往不同,这就是有人格的背景与否的分别。”

重温夏先生的教育价值观,对我们处理当下的一些教育问题是不是很有启发?为什么一百多年前的人看问题能这么准,到现在也不过时?而现在部分专家说话的时候慷慨激昂,似乎很有道理,如真理在手;听的人群情激昂,以为取到了“真经”,可是没过几年就水落石出,真假自现。我们认真地想过这个问题吗?

 

(原标题:重温夏丏尊的教育价值观)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1

分享到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