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废弃”农庄实现循环发展,5个大棚两年消化近10吨厨余垃圾
每天早晨,十几位农庄员工在上岗前,把自家里的烂菜叶、鸡蛋壳、水果皮等厨余垃圾投到一个大桶里,再搭配糖和水一起发酵……3个月后,这些废弃物就成了酵素,为大棚里的农作物提供养分。
水果皮、果核、蔬菜叶,各种不带油的厨余垃圾都可以用来制作酵素,这也是农庄最主要的环保肥料
这处被称为“零废弃”农庄的金舟顽宝农创基地,就在京南生态农业大镇大兴长子营镇。别看只有5个大棚,两年来却已经消化掉了近10吨厨余垃圾,平均每天要消耗25斤。厨余垃圾制成的富含营养物质的酵素,每个月约有700斤,足够让整个园区告别化肥。
周末城里人带着自家的厨余垃圾来这里制作酵素,顺便带走一筐筐的蔬菜,还减少了包装垃圾的产生
走进3号棚,百十来个容量100升的大桶靠墙摆放,里边装的就是酵素。“咱家农作物好吃的原因,就是用它稀释后替代化肥。”技术员马秀梅会邀请每一位来到农庄的市民参观“秘密武器”。刚一打开密封盖,一股淡淡的酸甜味就飘了出来,吸引了一对白蝴蝶围着跳舞。里面的酵素颜色好似红酒,下手一捞,马上摸到了个软软的西红柿,再搅和搅和,又冒出了花生芝麻的味道……“通过味道就能辨别出来,这桶酵素原料是西红柿、花生、芝麻和鱼杂等厨余垃圾。”马秀梅又接连打开了几个桶,橘皮香、青菜味纷纷扑鼻,在场的几位采摘客也探着脑袋,围着请教制作流程,“18斤原料,搭配6斤糖、60斤水,密封一个月后,每天搅拌一次,3个月就能形成酵素了。”经专业机构检测,这些酵素品质出色,所含的营养物质足以替代化肥。
农庄的酵素效果明显,带动周边不少村民也自己动手制作酵素
长子营镇政府很认可这项变废为宝的技术,小黑垡等5个村更是成立联营合作社,计划在1200亩土地上进行推广。未来,合作社每年将需要上百吨的酵素用来种菜,制作酵素的厨余垃圾又将从何而来呢?小黑垡村党支部书记韩森说,5个村已经商议,经过计算,一方面从农户手中收集厨余垃圾,一方面在合作社建设净菜加工生产线,大葱皮、芹菜叶、白菜帮等大量的厨余垃圾完全可以补上制作酵素所需要的量。
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这里采摘,不打农药的蔬菜可以让孩子们在地头尽情玩耍
目前,净菜加工已经在“零废弃”农庄试行,每天产生的几十斤葱皮和菜叶,适合制作酵素的便投入大桶,每天还能多产生十多斤酵素,不适合的则就地还田自然分解。同样被还田的还有类似西红柿这种带有秧苗的作物,结束生长周期后,直接被翻入地下,提高土壤肥力。走进2号棚,西红柿秧苗旁种上了菜花,几只肉虫子趴在菜花叶子上啃食,西红柿秧上却一个也没有。这种套种技术,用来解决病虫害问题。这个棚的主要作物是西红柿,根据害虫习性套种菜花,虫子就会被菜花吸引去,保全了西红柿。虫子啃食的菜花叶子,还可以制作酵素,实现循环发展。
菜花被虫子吃得千疮百孔,旁边的西红柿却丝毫不受影响,这种套种技术需要不断地尝试各种蔬菜之间套种,不打农药从而牺牲陪种的植物,主要作物可以环保健康地成长
市民来这里采摘,还会惊喜地发现,这里并不会提供塑料盒、托盘、保鲜膜等包装,而是一家发一个能够重复利用的布袋,进一步减少垃圾的产生。转上一圈,不少市民都会赞叹,“‘零废弃’农庄,名不虚传!”
过滤后的酵素制作成各种不含化学成分的清洁剂,环保无害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陈强 文 安旭东摄
流程编辑:tf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