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恢复取决于两个因素,保护生产力是短期政策的重点
首先,这次经济大幅下滑,是由于一次意外的超级外部冲击,而非经济内部出了问题,如需求严重不足、杠杆率过高等。
这是与以往金融或经济危机的不同之处。经济恢复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疫情持续时间,二是生产能力受损程度。
如果疫情持续时间不长,生产能力受损有限,疫情过后可出现V型反弹;如果疫情持续时间较长,或生产能力受损严重,反弹就不那么容易。
除了尽快控制住疫情之外,尽可能减轻生产能力受损,保护生产力,是短期政策的重点。
其次,稳增长重点是稳消费。
资料图,新华社供图
以往遇到经济下滑,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花钱搞投资,特别是搞基建投资,这与当时的增长阶段和经济结构有关。
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施四万亿元刺激计划,当年支出法GDP增量中,投资所占比重为62.8%,消费比重为42.5%。
到了2019年,支出法GDP增量中,投资比重已经降为17.2%,消费比重则上升到66.9%,居民消费比重为49.5%。
这组数据表明,现阶段要稳增长,重点是稳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这个大头稳不住,经济整体就稳不住。投资尤其是基建投资已经成了小头,靠小头稳不住大局。
再次,第二波冲击大概率大于且长于第一波冲击。
预计海外疫情对中国进出口影响加大,将会成为对中国经济的第二波冲击。
有关研究推测,中国进出口全年将会出现15%-20%的下滑,其中服务贸易降幅更大。
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净出口在GDP中的占比较低,只要净出口不出现大的负增长,对国内增长影响有限。这在正常增长情况下是对的,但如果出口短期内下滑幅度过大,导致大批出口企业停工停产,将会直接影响到国内的消费、投资和就业。
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可以看出,出口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影响到0.2个百分点左右的GDP。近期有关信息显示,外贸企业订单断崖式下跌的情况已经出现。
第二波冲击何时缓解,直接取决于国际疫情走势,而国际疫情有三个很大的不确定性。
第一,美欧日等国一段时间后出现拐点,但在现有管控模式下,可能难以像中国一样短期内清零,会出现一个相当长的尾部;
第二,印度、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尚未进入暴发期;
第三,疫情是否会跨年度甚至长期存在。
在此背景下,第二波冲击在时间上将会大大长于第一波冲击,带来的增长减值也大概率超过前者。
最后,经济恢复和发展主要靠结构性潜能而非宏观刺激政策。
中国经济远高于发达经济体的增速,主要靠的是结构性潜能。这种结构性潜能,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后发优势,通俗地说,是作为一个后发经济体,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等方面的发展潜能。
现阶段的中国经济,不论是短期内应对疫情冲击稳增长,还是未来一个时期保持中速增长,着眼点、立足点都应转到结构性潜能。任何时候都会有宏观经济政策,但在促进增长意义上,这类政策仍是短期和相对次要的,且应与结构性潜能相配合。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