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科技

三城一区跑出科技创新加速度,为北京经济发展注入新兴动力

2020-05-26 14:41 北京晚报 TF015

年初,一场始料不及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考验北京科创硬实力的试炼场:人工智能、5G技术等科技企业开足马力助力战疫一线;生物医药企业新研发成果层出不穷;大科学装置及科学设施多措并举、积极复工,力争建设不降速……创新成果在三城一区涌泉而出,彰显疫情中的“北京担当”,也为北京经济发展注入新兴动力。

今年一季度,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实现技术收入2377.6亿元,同比增长9.5%,研发费用增长13.8%。左图为中关村创业大街;右图为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市民和人工智能机器人互动。本报记者 武亦彬 饶强 摄

【讲述】

北京生物医药创新成果蜚声海外

最高500万元资金支持、专业导师团、投融资服务、分园贴身落地服务……5月20日,中关村启动了一场面向全球企业及前沿科技团队的“硬科技选秀”。几天前,全球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暨创业大赛刚刚在京启动。

今年五月下旬至六月初,怀柔科学城将迎来密集揭牌期,几乎每天都有重量级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公司揭牌落户。近日,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设计方案启动全球征集。作为国际科技合作的北京新名片,中关村论坛正持续向全球创新者发出邀请,共论前沿科技和未来发展趋势,共商全球创新规则和创新治理。

“中国芯” 从“跟跑”进入“并跑”的收获期

北京企业第一支获准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在恒河猴模型中安全有效!5月上旬,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刊出了由科兴中维等中国科研团队合作完成的新冠病毒疫苗最新研究进展。这也是全球首个公开报道的新冠疫苗动物实验研究结果。2004年,世界第一支SARS疫苗,也是由这支中关村的科研团队攻克完成。

过去一年间,北京生物医药领域创新成果蜚声海外。治疗丙肝、鼻炎、降血糖的中关村三大创新药在3月底获批上市,今年以来创新药获批数全国居首。

AI、自动驾驶、集成电路等众多前沿领域也硕果频出。

5月14日,北京研发、沧州测试的百度Apollo自动驾驶车辆在全国首次驶入城市主城区。同日,小马智行获得自动驾驶载人测试牌照,将在海淀、亦庄启动测试,并重点开展网络约车、定点接驳测试。

“中国芯”从“跟跑”进入“并跑”收获期:龙芯中科自主研发推出新一代通用处理器3A4000,并发起龙芯生态创新加速计划;寒武纪云端芯片寒武纪思元270获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在今年初“抢滩”科创板……

未来科学城 从签约到开建仅用124天

作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平台,三城一区重点项目建设并未因疫情而放慢脚步。

5月18日,中关村科学城发布了“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发展行动计划”。随计划同步亮相的,还有一系列新基建项目: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项目、中关村科学城北区5G网络部署及示范应用项目、中关村自动驾驶示范区、空天产业集群建设等。“在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支撑下,三年内致力于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形成800亿元以上规模的人工智能产业。”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林剑华说。

“真是不一样了!”送走了执法队,海斯坦普汽车组件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健由衷感叹,检查的次数越来越少了。近日,亦庄“史上最大力度”的行政机构改革已基本完成,削减超过60%的机构,各类行政机构由60个精简为23个。

施工人员从所在村庄“点对点”运输至现场,现场严格执行测温、消毒等要求,全工地封闭式管理……在严密防控之下,2月中旬,大科学装置——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项目在怀柔科学城吹响了首个项目复工号角。

紧锣密鼓推进重点项目的还有未来科学城。疫情期间,作为全国首个国际研究型医院的高瓴国际研究型医院于3月25日在生命科学园实现奠基开工。从项目签约、规划选址、方案设计到开工建设,仅用时124天,创造了“未来科学城纪录”。

【点评】

全国政协委员、中关村智造大街董事长程静

“智力库”加速赋能传统产业

在程静眼中,科技创新成果无比丰富的北京,如同一座巨大的“智力库”。过去一年,这座智力库为北京乃至全国产业输出技术成果、用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效率变革的步伐越来越快。

作为中关村智造大街董事长,程静去年带领团队启动了硬创空间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外地一家为高铁生产受电弓的企业向平台提交了一项技术需求:高铁受电弓上的石墨滑板需要定期更换,过去主要通过人工卡尺进行测量何时需要更换,十分麻烦。企业想找到自动监测的技术,但自己研发了一年多,进展缓慢。

程静带领的技术经理人团队为他们找到了好办法:北京一家科技企业有传感器技术,河北一家院校有光纤技术,两项技术一结合,受电弓企业苦苦探索的难题迎刃而解。从企业提出需求,到平台为其匹配到合适的技术、团队进行二次开发完成,整个过程仅2个月。

创新成果不应成为埋在山洞里的宝藏。在北京,“挖宝人”的队伍正加速壮大。去年9月,中关村技术经理人协会成立,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科研院所技术转移平台、医院成果转化办公室、孵化器等6大类、72家平台及机构首批加入。

在疫情期间,北京日趋完善的硬科技创新服务生态,为科技战疫提供了助力。

主攻安防监控技术的星云环影,迅速“变身”开发出智能体温检测设备;无人机企业飞行魔方,针对疫情防控短短半个月就开发出消毒喷洒无人机……疫情期间,企业不方便也来不及去京外进行打样、样机试制,通过智造大街的“北斗七星”全链条服务平台,硬科技企业的技术开发、检验测试等全都能在北京第一时间完成,为企业节省时间、人力等宝贵成本。

“疫情既是考验也是契机,北京的硬科技服务生态很好地应对了疫情挑战,相信还会以此为契机不断完善。”程静说。

来源:北京晚报     本报记者 孙奇茹、赵语涵

流程编辑:TF015

分享到

科技创新券助力复工复产

代表建言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科创30条”实施方案正研究起草

北京领跑!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19排行榜发布

来中关村论坛体验最新高精尖科技,167项前沿科技成果“触摸未来”

人类能否重返月球,高铁为何成为中国名片?这个展览里有答案

首批7只科创基金获批 普通投资者将可不受50万投资门槛限制

北京科技创新领域五项指标全国第一

北京今年将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力度 加快5G商用进程

北京市政协委员刘海明:一年17次调研 关注科技创新到成果转化

特斯拉董事长兼CEO马斯克来京:特斯拉将助推北京科创中心建设

“中国技术”和“中国制造”等成国际名片 核心技术如何避免被“卡脖子”?

全国首批!延庆挂牌“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

戴口罩也能人脸识别、蓝牙解锁车门……进博会勾勒智慧生活新图景

“天问一号”完成第三次轨道中途修正,已在轨飞行98天

华为Mate40系列正式发布,亮出史上最强手机,对决新iPhone12

讯飞输入法10周年:A.I.赋能重新定义输入 日语音交互次数超10亿

北京天文馆奇妙夜来了!连续四周每周六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