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文化

“寻梦民间”需怀敬畏之心 感恩抢救民间文化的传统匠人

2020-05-25 16:30 北京晚报 TF023

民间的概念五花八门,我的“民间”,时而清楚,时而模糊。

作者:安建达


浙江德清保护湿地恢复风貌 新华社资料图 王正 摄

老早的时候,我所认为的民间是那种未经雕琢的阳光、土壤和水;有个词叫“原生态”,我说的可能就是“原生态”。后来我又发觉“原生态”未必可靠,因为人们不一定知道“原”是什么,或许将其理解成与身边不同的景象,进而向更取巧或更土气靠拢。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所谓的“原生态”,就是另一种矫揉造作。

铜雕是手工艺,手工艺之所以有强烈的人性味道,是因为手工原本完全是为实用物体服务的,比如一个水罐、一组家具、一把工具、一件衣服等。现如今,无非是将其服务的对象轻轻抹去,再将工艺抽离,然后用这个手段表现出或快乐或悲伤,或张扬或内敛的情绪而已。

2004年,我真正开始学习、探索民间文化,试图将其中的元素融入我的铜雕创作。慢慢地,我被民间手工艺中散发出来的“拙”深深吸引了。“拙”并非是不细腻的代名词、不精美的暗示,而是由精神状态的“拙”所反衬出来的大雅——质朴的感情彰显出原始色彩,直截的归真蕴藏着无穷积淀,张扬的情绪布满了细枝末节。它分明是在告诉我,华美不一定是美,粗糙有时候也会泛俗,自然而然是人类的最终追求……民间文化里的辩证美学,让我痴迷。

“寻梦民间”的另一个感受是,敬畏。

最近我读了一本介绍台湾手工艺的书,还有一本抢救民间文化的书。

台湾,熟悉而又陌生;探索台湾的手工艺,必须知晓她的历史:“以汉族移民为主的台湾社会,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习俗,例如,祭祀的共同的‘唐山祖’,王爷庙、妈祖庙、圣母庙、关帝庙等。”

纸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这个很好理解,习俗使然,过去的人们以实物陪葬,后来发展到用纸的造型来代替,这是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台湾的纸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衍生、传承、发展的,并且逐渐浸润水土,用来装点生活,各色灯笼、纸偶、纸雕、纸伞等,丰富了人们对纸艺的认知。

其实这都是“敬畏”的表现。何为“敬畏”?我觉得是对天地的崇敬,对生命的礼拜,对人性的向往,对心灵的释放,对举止的约束。繁华喧嚣的现代社会中,敬畏慢慢消逝,留存在民间艺术中的最后记忆,让我们依稀看到了过往的自己——那些懂得崇拜、懂得善良的我们。

可是因为有太多人不知敬畏,传统文化消失的速度越来越快了,“抢救文化”的呼声如疾风骤雨一般在耳边响起:抢救傩文化、抢救民间剪纸,抢救杨柳青年画、抢救中山木龙、抢救民间家书、抢救口头文化遗产……这就像抢救一个情况危重的病患,虽然用上了各种医疗手段,维持住他的生命体征,但他能不能活得有质量,会不会再次病入膏肓,都是未知,有待时间检验。我一直以为,文化是需要依靠传承的,即传播和继承。传播起初是小范围的,再后来一传十、十传百,进而变成了大范围;继承则是由我这一代交付给后代,代代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如今,文化要“抢救”,“抢救”的含义又是什么?无论承认与否,这里面都有让其不要过早死亡,“撑一天是一天”的意思。

当然,我敬佩并且感恩抢救民间文化的人,认为他们的努力使得文化不会轻易磨灭、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在此基础上,我觉得还需要让更多人真正地知道自己,知道祖先,知道我们曾经是谁,从而在自己所从事的范围里多一些公心、多一些崇敬、多一些努力,因为这一切来之不易。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3

分享到

九位历史文化遗存负责人登台,《国家宝藏》第三季启动

原创戏剧《新西厢》中西结合,重解“中国古代爱情”

上周4部新片票房表现不佳,《金刚川》上映10天票房过7亿

2021北京风景年票正式发行 新年票出游新增4家知名景区

多部纪录片献映,还原70年前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往事

被赞今年最美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讲述叶嘉莹的诗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