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设GDP目标,最短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实干为要”强音
境外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我国疫情防控常态化,在如此特殊背景下召开的全国两会,既是“中国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最明确的信号”,也是应对复杂环境,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总动员令”。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约9500字,为改革开放40年来最短。报告在推出一系列稳发展、保民生重磅举措的同时,罕见地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
目前全球疫情走势仍不明朗,世界经济面临巨大不确定性,许多国际知名机构都做出了全球衰退的悲观判断。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中国虽然以巨大代价从抗疫之战中率先突围,但不可能不受到影响和拖累。此时如果机械设定增长目标,不但预估困难,更可能和实际执行情况有很大出入,反倒自缚手脚、掣肘工作。不设定具体增长目标,体现了清醒的战略意识和底线思维,更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
不设具体增长目标,不意味着不要发展,就业和脱贫都需要相当的经济增长速度来支撑。“最短政府工作报告”,为稳定经济运行提供了清晰思路。“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从宏观调控目标来看,“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这正是为经济增长设立的空间和底线。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等“六保”,画出了经济增长的必守底线;稳就业、稳投资、稳预期等“六稳”涵盖了经济增长的弹性区间。二者同样可以发挥“指挥棒”的作用,进一步树立正向市场预期、增强发展信心,协调全国上下相互配合、同向发力。灵活务实的经济发展思路,体现着娴熟从容,体现着为民本色。事实上,只要实现了“六保”“六稳”,经济就不会坏到哪里去;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风物长宜放眼量”。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能只着眼于短期指标。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保障了人民基本生活,十分不易、成之惟艰。一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生产生活秩序受到冲击,但生命至上,这是必须承受也是值得付出的代价。另一方面,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短期的、外在的,也是可控的,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全面看,我国经济总量已接近100万亿元,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1亿多个市场主体,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辩证看,危中有机,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品逆势成长,短期压力可以转化为转型升级的动力;长远看,疫情冲击不会动摇中国长期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这也是我们灵活应对风险挑战的信心与底气所在。
外媒指出,“中国先于世界其他地区重启经济,复苏步伐不断加速,给新兴经济体带来了希望”。诚如斯言。事实上,战疫大考,中国通过了“压力测试”,交出了合格答卷,在应对危机中展现了出色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积淀成为深厚的家国体认和制度自信。而随着经济社会逐渐恢复正常,今年4月以来,中国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气象。卫星图片里,城市群灯光灿若星河;电子地图上,流动线条成倍增加。“五一”假期,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日均销售额比清明假期增长32.1%,4月份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由3月份下降1.1%转为增长3.9%……事实表明,英雄的中国经得起摔打,英雄的中国人民更有劈波斩浪、接力奋斗的志气。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中,制度模式、价值观念和内在凝聚力发挥着长期而深远的作用。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一个在短时间内通过全民动员赢得战疫的国家,一个生命至上、以民为本的国家,一个令行禁止、守望相助的国家,一定能够应对挑战,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标任务。正是那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