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为啥做菜总是做不出记忆中的美味?地道的食材原料也是关键

2020-05-17 16:01 北京晚报 TF021

初尝芋头,是30多年前在广西街头的一方小店里,与友人共餐。

作者:韩文林


资料图 王金辉 制图

早餐蒸芋头。眼见着厨师将芋头削皮、切半再切半,简单上屉蒸熟,热气腾腾端上桌。掰一小块入口,粉,糯,齿间溢出特别的清香。芋头,成了整个早餐的“点睛”。

午餐芋头炖肉。眼见着厨师把脑袋一般大小的芋头削了皮,切成块,和菱角块一起,随意地扔进肉锅里。耐心等待至香气弥漫,用大碗装盛出来。迫不及待夹一块芋头放进嘴里,那口感,跟蒸芋头大有不同。肉鲜,芋香,合而为一,荤素相辅,别有其妙。

及至晚餐,吃到了芋片红烧肉,浓郁的滋味久留于舌尖,让我顿时有了鼓掌的冲动。

厨师告诉我,他用的都是荔浦芋头。

从此记住了荔浦。

回到京城,我执拗地四寻芋头。好在早市、菜场经常都有它们。大大小小提至家中,“照猫画虎”精心烹制,结果却是失望再失望——怎么就做不出记忆中的美味?!

抗疫宅家期间,连蔬果都开始用上了网购。我灵机一动,何不“按图索骥”,看看能不能买到荔浦芋头?

一箱十余枚带着润湿泥土的芋头不几天就快递到了家门口。洗净,切开,蒸熟,那清晰可见的橄榄纹,那特别的清香弥漫……30多年前那股熟悉的味道终于回来了。我这才明白:名吃的正宗,首要的未必是制作技艺的高低,而应该是食材原料的地道!

拍照,发朋友圈。想不到,引来一片欢呼,还有一个个的“求链接”。

(原标题:芋头的味道)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1

分享到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