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年近百岁的姥姥会用微信,交流完全无障碍!她的长寿秘诀是这个

2020-05-17 10:20 北京晚报 TF021

武汉宣布封城那天,正犹豫筹划已久的年夜饭是否要取消的我,收到的第一条微信竟是远在呼和浩特,年近百岁的姥姥发来的,“有疫情少出门,防患于未然,平安是福。”

作者:佟鸿举


插图 王金辉

2月18日,50岁生日的我,收到的第一条祝贺微信也是来自姥姥。怹听说我晚上有个直播课程,又给我补发了几句话“可惜我看不上。备课仔细一点才好,全国人听。”

全民立扫帚那天,弟弟发来抖音,姥姥在视频里笑,言:“那是骗人玩的,不是吸引力的作用。扫帚平常也能站。”老人家平静的笑容扫走了我心头多日的阴霾。

姥姥1922年出生在北京香山脚下大有庄的一个满族家庭。前几天我转发一条有关大有庄的回忆文章,姥姥马上回复,“我只记得骚子营和大有庄东西街,我奶奶住的地方、菜园子路南的商店。谢谢你给的微信。那地方成了繁华地。”

姥姥是识文断字的。85岁前后开始琢磨手机短信如何发,家人起哄,“您都八十多了,学啥短信。您看我们五六十的都还不会用呢。别费脑子了,肯定学不会!”姥姥不言不语,找了一本小学生用的《新华字典》自己一点点琢磨。家里来了客人她也虚心请教。半年后,她真的会发短信了,而且还是用的拼音输入法。

这两年,姥姥又顺利地从短信过渡到了微信,交流无障碍,会秒赞,会表情,会发红包,还会玩成语接龙。我们说“您可能是玩微信人群里年龄最大的”,姥姥轻描淡写:“我这不算啥!”

姥姥有记笔记的习惯。从每天的报纸、电视或短讯息里,摘抄一两段内容,或国家大事,或心灵鸡汤,或养生故事,遇见不会的字还要查字典一一标注。年近百岁的老人,关心的东西既开通又有层次,且透着淡然。

姥姥的笔记不拘于形式,用本也好,有纸也行,更多的是写在当天随手撕下的月份牌背后,为的是不浪费纸张。诠释了“敬惜字纸”四个字的意义。

姥姥的笔记里,记有作家苏芩的一句话——“人生中,没有比较永远不知道白开水最解渴。”

姥姥的童年记忆少不了食不果腹,起早摸黑,艰苦劳作。

姥姥小时候在天津,曾有盲人给她算命,说“这个姑娘将来要到沙漠里去”。没想到,预言成真了。

1932年,姥姥被她舅舅接到了绥远城(今呼和浩特新城),从此再没离开过。舅舅送她上了绥远省立第二小学,五年的学习时光,给姥姥打下了一生的文化基础。

1940年7月,姥姥嫁给了姥爷。就在她婚礼的前夜,归绥城里凄厉的警笛骤然响起,由驻归绥日本特务机关、日本宪兵队和伪巴彦塔拉盟警务厅、伪厚和警察署组成的联合搜查本部,调遣大批军警特务,包围了巴彦塔拉盟师范学校,开始了对中共归绥地下党和绥蒙各界抗日救国会会员的大搜捕。五六天时间扣捕了30多名师生,同时对六名学生的家长及亲属也下了毒手。此后一年多时间里,有100多人英勇就义……这些人里,有姥姥最要好的同学。

姥姥的笔记里,经常出现《朱子治家格言》中的句子:“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结婚后,姥爷和姥姥的小家庭生活只是勉强维持温饱而已。靠着姥姥的用心打理,这个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方方面面也算是井井有条。

记忆中,姥姥家的院子永远花草繁茂,屋内永远一尘不染。姥爷的四哥四嫂一辈子没孩子,姥姥和他们一起生活了四十年,对待四哥四嫂如同公婆,直到把他们养老送终。

姥姥用善良、真诚、包容的心,力行、感染、熏陶着自己的5个儿女,使他们一一成长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孩子们都大些之后,1958年,姥姥第一次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为人热情的她在工作上也是一把好手。

姥姥考过会计,在居委会当过会计;在自行车社收钱开票、修车领料;在钢窗厂当会计直到退休。她用热情和努力,赢得了尊重。

姥姥的心灵手巧远近闻名,做得一手好针线活。我小时候的白衬衫、蓝裤子,大多出自姥姥之手。

1987年内蒙古博物馆筹办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四十年大庆展览,需要制作一顶蒙古包。二舅妈当时在博物馆上班,接了这个活儿。姥姥凭着一张图,若干旧报纸,先把图放大,裁出纸样,依靠纸样,再裁布料,之后手工缝制拼接,最后组装。没过几天,一顶高高大大的白色的蒙古包赫然出现在了院子里,拼装严丝合缝,边角还有很多蓝色的吉祥纹饰。当邻居们交口称赞姥姥的手艺。姥姥依然很淡定:“我这不算啥”。

姥姥手巧,学习能力也超强。60岁左右的时候,看到邻居家孩子的毛衣花样,姥姥只要稍加研究就能很快织出来,分毫不差。我们家的孩儿都穿过姥姥织的毛衣。

姥姥心里有着简单而伟大的目标:“人长久,月长圆,春长在……国永昌,家永睦,福永生……”姥姥希望自己的子孙们,无论走到哪里,生活在何方,都平安健康;姥姥希望经历过种种波折的国家日益繁荣昌盛。

我收藏了大量的姥姥的笔记,它们不是名人书法墨迹,却是我们家族永久的精神财富。姥姥不止一次抄写了京剧《春秋亭》里的一段唱词:“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隔帘只见一花轿,想必是新婚渡鹊桥。吉日良辰当欢笑,为什么鲛珠化泪抛?此时却又明白了,世上何尝尽富豪。也有饥寒悲怀抱,也有失意痛哭嚎啕。”或许,这是姥姥从未展示过的内心世界吧——遭过少年丧父、老年丧子的离苦,受过丈夫身陷囹圄的无助,历过失业及下岗,经过企业从辉煌到破产,坚强的姥姥以“我这不算啥”的心态扛过了艰辛,拥有了妯娌和睦,儿孙绕膝的幸福和美好。

如今,高龄98岁的姥姥生活自理,还能做一些家务。她行走自如,她读书看报。“不要攀,不要比,不要自己气自己;按时睡,按时起,跑步跳舞练身体。”这该是姥姥的长寿秘诀吧。

姥姥,我爱您!姥姥,祝福您!

 

(原标题:姥姥)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1

分享到

多大都有公主梦!姥姥为外孙女缝制粉色车衣,网友:一针一线都是爱

东北这位姥姥火了!变身“百宝箱”,衣服里总裹着给孙子的“宝藏”

怀念姥姥:明珠得一俊秀 四海谱一传奇

体验农家院生活 看尼可都做了些什么?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