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发布报告 揭秘后疫情时代国民健康真相
一场疫情让全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而这场抗击疫情的持久战也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同时也催生出诸多新商机。
日前,丁香医生数据研究院发布《后疫情时代国民健康趋势洞察》(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联合京东大数据研究院、新榜、壹心理等,从大众在疫情期间的健康关注度、媒体选择倾向、心理健康状况、消费行为等维度进行调查,首次发布疫情期间国民健康观念和消费行为的变迁轨迹,并邀请行业专家对健康趋势进行预测点评。
90%的人每日查看疫情信息,官方及专业媒体助力国民健康素养提升
疫情发生后,人们对于疫情的关注度一直处于较高状态,丁香园· 丁香医生疫情地图自1月21日凌晨上线后,100 天内总浏览量达到了 38 亿,每天一睁眼就抱着手机查看疫情地图,早已经成为疫情期间人们的常态。
根据丁香医生数据研究院的调查显示,疫情期间,90%的人“每天”都会查看疫情信息,即使到疫情后期,也有88%的人会持续关注疫情情况。
而在媒体类型的选择上,官方媒体(如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健康专业媒体(丁香园、知识分子)等成为用户首选。根据新榜所选取的1-3月份与疫情相关的10w+微信推文数据,这两类媒体同样具备压倒性优势。继非典之后,“健康传播”再次崭露头角,相关讨论也进入大众视野。
传播学者罗杰斯将健康传播定义为:“是一种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的健康知识,并通过态度和行为的转变,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国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为目的的行为。”
疫情期间大众对“健康”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报告》显示,疫情期间人们之所以主动采取个人卫生防护措施,主要来自卫生部门、专业权威媒体和公众人物的宣传。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仅有7%的人会因为社区的强制性措施而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南方传媒研究院曾发表观点,在此次疫情期间,机构组织或意见领袖主动设置议题,促进了健康信息的优化传播。以丁香医生为代表的媒体平台的出现,大大弥补了垂直类健康信息传播的空白,有效缩减了健康信息的传播过程并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
新榜创始人徐达内表示,疫情期间,政府、官方媒体,专业媒体(含丁香医生等细分垂直类媒体)借助微信公众平台,从防疫指南、疫情动态、数据快报、科普知识等全方位为用户提专业信息,是抗疫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后疫情时代:健康消费升级,宅经济被激发
疫情带来的不仅是大众对“健康”的高关注度,还同时带来大众健康理念和消费理念的全面升级。
疫情期间,火锅、奶茶似乎成了大家最想念的东西,除此以外烤肉、披萨、蛋糕、螺蛳粉等的提及率也颇高,社交平台上 #疫情过后想做的第一件事# 话题阅读量甚至高达1.8亿。
然而与旅行、餐饮等“报复性消费”趋势预测不同的是,根据《报告》数据显示,相比较火锅、烧烤,超过七成用户在接受调研时表示自己在疫情过后最想买的东西是酒精、口罩等个人防护、消毒类产品,仅有5%的用户疫情后不想购买健康产品。
2020 年上半年出行需求受到大面积影响,导致这部分外用型消费下降,同时也带来了家庭消费的上涨,人们更加关注家庭日用品的丰富。
京东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刘晖表示,疫情期间生鲜、药品、食品、日用品等民生品类的消费需求比2019年同期均有明显增长。丁香医生旗下健康商店“丁香家”的数据显示,健康强相关、具有功能性的健康产品开始受到更多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个人防护用品、消毒类产品,超过七成用户对口罩、护目镜、酒精、消毒液的需求激增。
健康类、家庭类消费行为的变迁,或许会给市场带来新的想象空间。
心理健康不容忽视,“分享”行为可帮助缓解焦虑
这一消费趋势的背后,也可以窥见后疫情时代民众的焦虑指数不断上升。
丁香医生发布的《2020国民健康洞察报告》中就有数据显示,85% 的人认为自己可能患有或曾经可能患有一种或多种心理疾病。而在疫情期间,突发的疫情也对人们的心理状况产生较大冲击。
《报告》显示,疫情期间百度知道心理健康问题互动量超过6.5亿,问答热度环比上涨88%,丁香园旗下在线问诊平台疫情期间与心理问题相关的咨询量上升10倍。由于疫情,接近一半的人心理状态无法保持良好,其中 10%的人心理状态堪忧。
在地域上,心理状况则与疫情变化息息相关。根据统计数据,疫情排名前三位的省份,湖北、广东、河南三省份的用户,心理健康状况明显较差。而疫情后三位的省份,内蒙古、吉林、山西省份的用户,则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良好。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省虽然疫情状况也较为严重,但由于政府防控措施及时得当,使得当地人群的心理状况相对稳定许多。
在人群方面,疫情期间 95后和90后心理状态不够良好的比例最高,且对于负面情绪的感知也最高。社交媒体上各种来自年轻群体的发声,家族群里随手转发科普辟谣贴等行为,都不难发现在本次疫情中年轻人的全情投入。
《报告》也有数据显示,疫情期间人们确实会更热衷于分享一些自己认为有用的或是有所触动的信息。专家表示,分享这些信息会让人们觉得自己在做一些对疫情有帮助的事情,从而缓解焦虑情绪。同时,也可以从其他人的点赞和反馈中得到肯定,从而获得更多情感的连接和安全感。
壹心理创始人黄伟强表示,疫情期间,人们或多或少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恐惧、易怒及轻信等负面情绪,但庆幸的是,大部分人的心理健康并未“状态堪忧”。而负面情绪的存在,其实都是正常的,人们要看到自己的情绪,接受自己的情绪,不必过分抗拒或压抑。
他还建议民众在疫情过后,可以通过保持运动、保证高质量睡眠,通过回顾过去的成就和做一些可掌控的事情,来慢慢找回对生活的控制、提醒自己有能力应对生活的挑战。
《报告》也发现很多其他有意思的数据,比如在未采取防护措施的人群中,除了超过半数的人由于客观的物资受限外,31%的人认为“获取信息并不清晰”是不采取个人防护措施的主要原因。这与《报告》前期的数据不谋而合,86% 的人表示知悉防护手段,但是其中有近三分之一无法完全区分正确和错误的防护方式。
更有意思的是,“物资受限”、“信息辨别有难度”并不是人们不采取个人防护措施的全部原因,30%的人群因为“忘了”,而19%的人群则表示“太麻烦”。
由此可见,专业媒体虽然在疫情期间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健康认知,但国民健康综合素养的提升道路依然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