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的孩子妈妈:认真做饭和发明好吃的食物,是一种生活态度
改革开放40多年了。我结婚也40多年了,做饭也做了40多年了。人生坎坎坷坷,走过了高山深谷,也趟过了河流小溪。不管生活艰难困苦还是富裕充实,中国的老百姓都会尽可能让自家的餐桌充满阳光。
作者:吴玲玲
资料图 王金辉 制图
比如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妈妈,为了让一家人吃好,我不仅会一般意义上的煎、炒、烹、炸、焖、煮、烧、烤,还能随时随地利用唾手可得的原材料制作出具有文化创意的美食佳肴。
餐桌上的变化记录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也记录了我厨艺修炼的历程。
物质不丰富的时候,能吃的东西从种类到数量都少。如何用有限的供应把一家人的饮食尽可能地安排好,主妇兼主厨的我那可真是费尽了心思啊——想吃肉,供应少,那咱就做一道“金蛇狂舞”,给婆婆吃,给孩子吃。“金蛇狂舞”其实就是用黄瓜转着圈切,做成蛇形。一家人吃得很满意。孩子问:“蛇肉呢?怎么像黄瓜?”婆婆说:“有点肉末不错了。咱上哪儿找金蛇啊?”
那时我在醋味熏天的太原工作,副食店的货架上永远是老三样:豆腐皮、豆腐丝、豆腐盒,还要凭票限量购买,不能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可是我们一家人每周食谱五花八门很少重样,我做出的吃食,就像歌里唱的:“桃花红,杏花白,好个呀呀来。”
——仅用老三样豆制品,我们不仅吃小葱拌豆腐、红烧豆腐、麻婆豆腐,还做酿豆腐,就是把少量的肉馅放到豆腐泡里然后和土豆胡萝卜一起煮,吃起来会觉得一锅全是肉。最开心的是用肉渣炒豆腐。把熬完油的肉渣用小火慢慢炒,然后放进用手抓碎的豆腐,炒到水分都挥发,豆腐发黄了,再加一把葱花和盐,就下锅装盘了。是一盘最下饭的好菜。
两年前老同学聚会,他们质疑我30年前就会用高压锅做面包。我答说:“那是我手到擒来的活儿!”30年前那个环境,太原人厨房用火是烧煤,恣意地熬啊,炖啊,完全不用考虑煤的消耗,很少有人为了省时省煤去买个高压锅。可我想得不一样。为了吃出花样,我特地从天津买回高压锅,用高压锅把平时吃厌了的玉米面发酵,做成面包。每当面包的香味在我们家居住的桃园四巷飘散,我女儿的小伙伴们就纷纷聚拢到我家门口,等着吃“有钱买不到的美味面包”。
认真做饭和发明好吃的食物,我觉得是一种生活态度。
后来,生活越来越好了,食材大大增加了,想吃的东西都能买得到了。做饭的和吃饭的人便都跃跃欲试,有了改变饭桌生态的兴趣。可是做饭是需要技术的,色香味是技术水平的体现。好在来了及时雨——也记不清具体从哪天开始的,电视、广播里陆续有了“吃”的节目。众多的节目中,我觉得《饭点说吃》最合我意——它从如何选食材,如何切菜,如何掌握火候,这些最基础的知识讲起……对我而言真是太实用了。我不但认真听节目,还把自己的感受、做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我一时弄不明白的事项一一写信告诉节目主持人老沈先生,他也真的拿老百姓的事儿当事儿,不仅有的放矢解决听众的问题,还特邀各大饭店的大厨亲自讲解,提升百姓家庭烹煮的品位。一边收听一边实践,我终于知道,做好饭不仅需要柴米油盐酱醋糖,做饭的人还必须要有感觉有情调,才能做出“有味道的饭”,端到餐桌上才能更诱人。
慢慢地,我进一步体会到,厨师也应该像诗人,既能在瑟瑟秋风中写出“五丈秋风 落日苍茫”的雄浑诗句,也可以做出手撕羊肉这类“豪放”大菜。
我会做的美食越来越多了;我家的菜品也有一个集“谱”了,比如“谱”上有道名叫“日月双飞剑”的菜,猜猜是什么?哈哈,那是用柚子皮和带鱼做出的深受家人喜爱的一道细菜。
记得主持人老沈先生曾经说:“美食,是一个文化课题。烹饪和享用美食,可以使我们带着一种自由的心态,带着一种新鲜感和创作的欲望,去体验一项艺术。吃与做,都是美好的,里面可以融入自己对于生活的感受与真知灼见。”以我做饭40余年的体会,这话对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