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辟谣:印度从未申遗中国象棋,“6次申遗”的说法站不住脚
14日,国内媒体一篇题为“印度申遗中国象棋6次被拒”的新闻登上微博热搜前三。
然而在澎湃新闻记者向业内专家了解情况后,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印度从未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过申报。
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巴莫曲布嫫指出,各缔约国申报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遗产项目名称及其所有申报材料都能在教科文组织官网查阅,其中并没有印度提出申报中国象棋的任何记录。
而由于申报名额的限制,加之中国境内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比丰富,国家层面在申遗工作中需要综合多方考虑,并非外界所想的那样轻松。
教科文组织官网查不到印度申遗中国象棋的任何消息。
“6次申遗”的说法站不住脚
巴莫曲布嫫从2007年就开始参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各类法定会议,审议各缔约国提名的非遗项目正是政府间委员会年度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
“(印度申报中国象棋)是从来没有的事,更不用说像报道说的那样被拒6次。”她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
“教科文组织在信息公开方面的工作有条不紊,每年的项目申报都是透明的。大家都能(在网上)看见各国申报了什么项目,都是查得到的。印度从未申报过中国象棋。”
“通过一个项目申报要经过好多次会议,审查机构至少要开三次评审会,之后委员会要在年度常会上进行审查,作出最后决议。所有的决议草案都会在常会之前上传到网上。如果说最终被退回了,那么也会公开被退回的决议。”
从各方面的信息来看,“印度6次申遗中国象棋被拒”的说法都难以站住脚。
在中国象棋圈内,这桩“新闻”也引发了关注。一位中国象棋界的资深人士就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自己也是从网络上看到印度申遗中国象棋的说法,此前未有听说。
“我只知道印度正计划想要加入亚洲象棋联合会,还派人来参加会议。”
为何我们不先申报象棋?
虽然印度申报中国象棋并不属实,但一些网友尤其是象棋爱好者的疑问却仍旧存在:为什么中国没有向教科文组织申报象棋?
据澎湃新闻记者查阅,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公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棋类项目一共有5项,包括“象棋”3项(含蒙古族象棋),“围棋”2项。这表明国家层面对这类传统实践给予了高度重视。
虽然“象棋”尚未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这并不代表象棋的地位被忽视。
中国作为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多民族国家,活态传承的文化表现形式无以计数。截至目前,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就收录了1372个遗产项目,同时涉及3145个子项。因此,在申遗问题上也势必更为谨慎。
据了解,目前中国已有40个项目被列入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或名册,也是列入项目数量最多的国家。
但2015年以来,因受制于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非遗公约》秘书处资源有限,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缔约国每两年才能独立申报一个遗产项目,因此名额相当的宝贵。
而根据《公约》精神,各申报国只能申报其领土上存在的非遗项目。
“国家有国家的综合考量和优先关注的一系列复杂事项,申遗也不能跟着外国跑,人家报什么我们就要报什么,没有必要。申遗说到底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而不是保护的唯一渠道。”巴莫曲布嫫表示。
“而且非遗是动态的,是活态的,非遗实践也是流动的,有其突出的共享性。《非遗公约》是一个特别有包容性的公约,委员会明确反对排他性,或者说独占性。”
据了解,从2015年开始,教科文组织就提醒各申报国不要在项目名称上加上国家的或民族的限定,就是意在避免强化“所有权”的观念。
“从实践层面上看,非遗是集体的实践,世代传承,并被不断地再创造,不存在所谓的‘所有权’问题。《非遗公约》设立‘代表作名录’的宗旨是为了提高认识,促进文化间对话和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同时增强国际合作机制,而不是某种意义上的‘光荣榜’。”巴莫曲布嫫说。
延伸阅读:
关于象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一、起源于传说时代的黄帝。北宋晃补之《广象戏格·序》说:“象戏兵戏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
二、起源于传说时代的神农氏。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祖历代通载》中说:“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
三、起源于舜的时期。传说舜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叫象,象为人懒惰,好玩耍。现代学者常任侠《中印艺术因缘》一书中说:“象因桀骜不驯,舜把他禁居起来,又恐他寂寞,所以为他制作棋局,使他有所娱乐。因其名象,故称象棋。”
四、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明代谢肇淛《五杂组》云:“象戏,相传为周武伐纣时作,即不然,亦战国兵家者之流,盖彼时重车战也。”
五、起源于春秋时期。象棋的“象”,是“象征”的意思,而与动物象无关。象棋可能是模仿春秋兵制而产生的。象棋各子的名称正好与春秋时期的兵制,即将、帅、车、马、士、兵、卒等相吻合。不过,象棋也可能是因为棋子是由象牙制成而得名。
六、起源于战国之时。《潜确居类书》载:“雍门周谓孟尝君:‘足下燕居,则斗象棋,亦战国之事也。’盖战国用兵,故时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
七、起源于楚汉相争时期。象棋的棋盘的中间写着“楚河汉界”,因此许多人都认为这种说法比较可信。也传说是韩信发明的。清梁同书《渊深海阔象棋谱序》:“又闻象棋始于韩信,朱子云博局红也。”现代周家森《象棋源流考》:“韩信伐赵时,作象棋和叶子戏以如士卒,因年终士卒思乡,一得博具,则相聚共戏,钱财输尽,乐而忘归。”
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当于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制对方于死地。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的足球游戏,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见,早期的象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在这种棋制的基础上,后来又出现一种叫”塞”的棋戏,只行棋不投箸,摆脱了早期象棋中侥幸取胜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