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历史

老北京传说:朱棣要迁都,徐达一箭定京城

2020-04-13 14:02 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TF017

现在有些老北京文化已经濒临灭绝,甚至比大熊猫还濒危,老北京文化的传承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世居北京四百年的赵振华老师(网名:一把驳克枪),研究北京文化多年,去年年初以来赵老师坚持每周六晚上八点到九点,在“旧京图说”读者群中,为网友讲北京文化。

今天“旧京图说”为您整理的是“老北京的都城”之二十五。

主讲人

主讲人:赵振华,网名“一把驳克枪”。退休前从事企业管理工作40年,是地道的老北京人(在北京居住了十余代、四百年)。受家庭熏陶,他从小喜欢北京文化,近30年来收集老北京照片一万余张、老北京歇后语近千句、老北京俗话近千句、老北京歌谣数百首。

今天我们继续讲老北京传说故事——《一箭定京城》,这是明朝永乐年间的传说。上半部分没听到的朋友请戳老北京传说:刘伯温南苑选城址,徐达一箭定京城之二

今天开始我会着意多用一些老北京歇后语。老北京土语和歇后语本身是老北京话的一个组成部分,别小看歇后语,大多数歇后语它都有出处,很有内涵。说话中适当使用歇后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不但言简意赅,而且比成语更加幽默!很多歇后语在老北京流传了几百年了!歇后语不但表现了老北京语言的多样性,而且也反映了穷苦年代,老北京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我曾经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接近5年的歇后语和北京老照片。我一周发5张老照片、一句歇后语,讲这句老北京歇后语怎么来的,怎么使用。5年发了200多句,我原计划连续发20年、1000句。不过,去年初开始,我在旧京图说读者群里聊老北京文化,感觉时间不够用就停了。不过我没有删,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到我朋友圈看。

老北京歇后语是老北京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当然,清朝满族人是东北过来的,有些是东北就产生了的。我小时候,歇后语基本上是老北京人日常说话张口就来的,可是现在老北京歇后语就被人给淡忘了。

现在年轻人说话,基本上听不见他们说老北京的歇后语了,我觉着是一件挺遗憾的事儿,所以我在聊老北京传说的时候加一些歇后语。我希望大家不要一听一乐就完,希望能起到传播和推广的作用。因为你不了解歇后语的出处和本意,就很难正确运用,很难使用到日常说话中。有些歇后语比较直白、好理解,容易使用。比如说,上期我说朱棣夸刘伯温计策好,用了一句:“小车不拉——推(忒)好了!”小车是指人工推的两个轱辘手推车,不是推着走,就是拉着走。前半句:“小车不拉”,不拉就是推着走。所以后半句就是“忒”好了。这句歇后语是用来夸这个人办了一件很好的事儿,实际上和推车、拉车没关系,是太好了的意思。

有些歇后语如果不解释,恐怕相当多的人不能理解完全的含义。比如说,徐达射箭,射这只响箭不紧不慢、不停飞。我就要用一句歇后语:“竹板弓——一个劲儿”什么意思呢?这句歇后语在老北京已经流传300多年了,可是现在说的人就太少了。清朝满族人由东北过来非常善于射箭。不但善于射箭,而且善于制造弓箭。他们管弓的弹射力叫劲儿。弓用竹板儿作弓胎,为了增加弹射力,就在竹板胎的里边,镶衬上水牛角。水牛角镶的层数越多、越厚,弓的劲儿就越大。一般来讲,满族人把弓的力量分为10个等级。弓里边没镶水牛角,弹射力最差就叫一力或者叫一个劲儿。“竹板弓——一个劲儿”就产生了这么句歇后语。本身歇后语的内容是说竹板弓没有劲儿,但是使用的时候,说的不是它劲儿小,是形容有不停顿的力量,卯足了劲儿。

如果有朋友在听讲座过程中,有不懂的可以留言交流。希望大家通过我这使用歇后语,多了解一些歇后语,并且推广普及。

民国时期的南京明故宫之东华门。

上期结尾说到,明成祖朱棣在朝廷宣布,第二天要在校军场通过射箭来决定新国都的位置。

第二天,早晨辰时刚过,大臣们陆续来到校军场。一看这个校军场,那叫“山后的核桃——满仁(人)儿!”人都满了。不但是文武大臣们来了,有些人把家属也带来了。还有些人不但把家属带来了,把街坊邻居亲戚朋友都叫来了。

大臣们回家一说,皇上要迁都,说徐达要在校军场射箭。箭射在哪儿,就把国都要迁到哪儿,所以大家伙都想看看。

徐老将军头天听皇上指定他来射箭,觉得是一件非常露脸的事儿,很高兴。散朝之后,刘伯温悄悄对他说:“老将军,您别有负担。您就放心射。只要这方向您不错,朝北就齐了”。

徐老将军一听,这心里有底了,也没有压力了,就剩高兴了。当天早上,他在家饱餐战饭,换了一件崭新的大红战袍,骑了一匹是能征惯战的高头大马,身后背一把明太祖朱元璋御赐的宝雕弓,雄赳赳、气昂昂来到校军场。

当初跟刘伯温去北京的30位士兵也都吃饱了饭,喂好了马,带足了干粮,在校军场的出口处等候着。大家知道这回是苦差事,甚至说是要了命的差事。

这回也是“上坟的羊——豁出去了”。各人有各人的想法,但是这时候有个人没上校军场来——老军师刘伯温,他怎么没来呢?他正把自己关在家里做法呢!但见屋中香烟缭绕。刘伯温身披战袍,披头散发,手持一把七星宝剑,口中念念有词。他知道,成败在此一举,绝不能出什么闪失。按照曾经学习过的奇门遁甲,就开始练上了。

刘伯温

这时候有个人比刘伯温还要紧张。谁呀?还用说吗?朱棣皇上。

皇上的心情还不单是紧张,而且忐忑不安。心里头就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肚子里头像装了二十五只小耗子,百爪挠心。为什么?因为他对刘伯温这招儿,心里没底,从来没听说过这种怪招。虽然说老军师跟随先帝那会儿,多次使用各种神通,从来也没失误过。可是终究和这回不一样。这回他做法就能让一支箭飞出2000多里地去?这听着都悬!万一这箭飞出几里地、十里八里的,出城没多远就掉下来了。那戏不就砸了吗?就玩现了。后面迁都这事儿就泡汤了。按现在的话说,那不就“瞎菜米盖儿”了吗?

朱棣心里就一个劲儿嘀咕,可是眼瞅着校军场里面那么多人,午时三刻也就要到了,朱棣在卫士们的簇拥下,对四周高声说道:“众位大臣、将士们听真。昨天在朝中,满朝文武大臣与朕确定了迁都的大事,新国都的地址交由徐达老将军来决定。等我下达放箭的军令之后,徐老将军会射出一支响箭。这箭落之处,就是新国都的位置,我已经安排了30名军士骑马跟随响箭。一旦落地,不可移动必须禀报朝廷。

今天请各位大臣来校军场,做个见证,共同观看这个结果。如果有谁是骑马来的,可以和军士们一起去寻找箭的下落。按现在说,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皇上话音未落,校军场里面凡是骑马来的人,纷纷搬鞍认凳,都要做追箭的准备。听皇上这么一说,有些人担心怕有人做手脚。明明箭落下来了,再接着往远了射,谁都不愿意把国都迁离南京,都想跟着箭去看一看究竟落在哪里。

正大家在做准备的时候,只见一名侍卫双手托举了一支响箭,来到徐达马前。徐家老将军接箭在手,双脚一磕马刺,这匹马就来到了校军场的中央。徐达老将军风采不减当年,但见他左手持弓,右手举箭,端坐马上对四周环顾了一圈,然后把这响箭都搭在弓弦上。弓拉开如满月一般,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嗡一声响,这支箭有如流星,恰似闪电,直照着北方就射出去。

1870年代南京鼓楼

这些骑马来的人争先恐后往北边赶。30名士兵不用说了,更是冲在前头。这说来也奇怪,这支箭出了校军场之后,嗡嗡响着往北飞,忽高忽低、忽左忽右,速度也不太快,可就是不往下掉。

大家骑着马想超也超不过去,就在后面追,追了一个多时辰,跑出去就几十里地了,这人饿了,马也累了,这大部分人可就盯着不住了。这其中有些看热闹,骑马来的人平时不怎么骑马,这回是跟着大家伙起哄架秧子!

本来骑马玩命跑,就有点小鸡吃黄豆——强努,后来就累得呼哧呼哧就拉上风箱了。可是一看这支箭还是不紧不慢晃晃悠悠飞着!竹板弓——一个劲儿。看到这些情况,不少人就泄气了,拨转马头,往回走了!他们心里还嘀咕说,徐达这是不是有神人相助啊,这箭在天上就这么飞?没有下落的意思。咱们别傻追了。可是还有几个骑术比较好,爱较劲儿的人,继续和这30位军士一块追,摽着膀儿往前追,心里说,我就不信你这箭不往下掉,结果又跑了接近一个时辰。

到哪了?都到驿站了。这箭还是往前飞。驿站的人和这30个士兵都比较熟,一看这有急事,二话不说就从马厩里头,把平时准备好的马牵出来。这30位军士来不及多说话,把怀里的公文掏出来,扔下一张,换了马,骑上接着就追。可那几个普通老百姓呢?不管你是老百姓还是商人,还是当官的,终究你不是人家30个士兵里面的人,驿站没给你预备马。结果这几个人愣这儿了。一看,人家来了,驿站给换马,谁给我们换?

人家驿站说你有公文吗?没有。没有,我们不管。结果一个个就秋后的黄瓜---蔫儿了,互相一看这模样就乐了。这一个个头发也散了,衣服也乱了,屁股也磨破了,鞋也颠掉了,脚也坠肿了,狼狈相就甭提了。本来出来的时候是没多想,骑着马就追,糊里糊涂跑了个喜送不送,也没跑出个所以然。你说这是图什么许的?

眼瞅着天也黑下来了,再往前追着马也受不了,那人也不给换马,那是不可能了。肚子里头早就山后的蝎子——饿蛰(着)了。得找个地方先吃点饭喂喂马,臊眉搭眼的回去得了。

咱们再说南京城里的校军场。校军场里面,自打午时三刻,徐达老将军射出这支箭之后,全校军场的人都兴致勃勃等着军士们把箭给捡回来。只有皇上一个人不愿意看到军士们举着箭回来交令。其他老百姓一边等着一边有说有笑,心想这也就是一盏茶的功夫,就会有结果。有人还开玩笑,说这回皇上怎么回事,可能是住老皇宫住腻了,想小孩拉屎——挪挪窝儿,打算在城北边盖一座新宫,就找了这么个辙,就让徐老将军给射根箭。

他还说不是他的决定,是徐老将军。肯定是在想挪个窝。可是左等也不回来,右等也不回来。大家伙当时想还没琢磨出特殊情况来,就还在那聊天。其中有一位就说,徐老将军这力气可真大。这箭要说射的可不是一般远,横是得射出几里地去,要不然怎么都这功夫了,还不回来?

1910年,南京夫子庙与秦淮河里的游船

旁边一个岁数大的接过话茬来了,说这话让你给说着了。咱们大明朝的江山人家给打下来的,要没两下子,皇上能让他射这箭吗?几十年前我和老将军那一块攻打北平的时候,我亲眼看见老将军那一箭射出好几里地。结果这头说的就没想到,他身后边站着一位和他岁数差不多和他是发小儿。这俗话说,好汉难瞒老街坊,后边这主儿一听就说了,您说话也不挑个地方,就不怕风大闪了舌头。你也太能吹了,再吹三尾儿可都蹦了。我就问您,您是哪年吃粮当的兵?前面这主儿一听,没想到遇上知根知底儿的了,就不由得小鸡下蛋——脸儿一红,说话也结巴了。我是哪年当的兵来了?对了,就是我做梦那年。好,周围大家伙一听是哄堂大笑,结果就这么热热闹闹又扛了一大阵。

朱棣一看没回来人,这心里头慢慢就踏实多了。可是其他人不踏实了,越来越觉得不对劲.不是就是一根箭吗?这多大功夫了?是不是出了什么事了?有位大臣,扎着胆子来到皇上面前说,起奏陛下,从老将军射箭到现在快有一个时辰了,这30位军士全都未归。臣担心有什么变故。朱棣一听,心里明白,可是朱棣还假装不知道,还随声附和:说的有理,我这心里头也有点不太踏实。传令再派30名军士骑马前去查看,无论有什么情况,都要在一个时辰之内回来汇报,结果就又安排30个士兵骑着马朝北边跑去。

又过了接近一个时辰,后去的30名士兵回来了,说起到启禀皇上,我们往北追了有半个时辰,既没看见箭,也没看见人。一问大道两边的老百姓,有人说看见一支响箭往北飞,有几十号人骑马追。骑马的人有军爷,也有老百姓,已经跑过一段时间了!我们问完之后,怕耽误军令,没敢再追,赶紧回来禀报了。朱棣一听,说知道了。接着他就对文武大臣们说,刚接到禀报,响箭还在飞,30名士兵还在追,看来这老将军确实有神力。

我看天色不早,大家也不必在此等候了,各自回家。明天上朝,咱们再听结果。校军场里的人一听就来个兔爷打架——散摊子了。朱棣这会儿是怀里揣个小栊子——可梳(舒)心了,高高兴兴回了宫。心里说,这老军师还真了不起!真有两下子,这步棋走得太高了!

1910年。南京夫子庙的江南贡院。

当夜无话,第二天早上一上朝,大臣们比往常来的都早,天还没亮,黑压压就来了。在那儿打听,这张三就问了,昨夜里这箭落在哪儿了?李四也问,这30名士兵是几点回来的?王五说,您问谁啊?问我,我问谁去?赵六说,别瞎聊了,咱们还是都是坛子胡同——闷三爷。等着一会儿上朝问皇上,等到上得朝来。这朱棣对大臣们就说,大家都想知道昨天射箭的结果,其实我比你们还着急,这一宿都没合眼。其实他比谁睡的都香,没合的是鼻子眼儿。他接着说,可是到现在30名士兵一个都没回来,也没有箭落何处的消息。众爱卿稍安勿躁,咱们共同耐心等待。这么一说,大臣们可就是土地庙着火——慌了神了。慌什么?大家心里说,这支箭要真是飞到北京去,那不就要迁都北京了吗?

那可就真是土地爷掏耳朵——崴了泥了。那也也没辙,谁让那天咱们都答应人家射箭了。大家伙我看看,你看看我,就王八看绿豆——大眼儿瞪小眼儿,全都傻眼了。只能在心里暗暗叫苦。其中也有人还盼着说,没准今天那30个人就回来了,那支箭应该说没那么大劲,哪儿到得了北京啊?没准没到黄河就掉下来了。

有人就发现,这两天怎么没见着老军师刘伯温呢?这箭一个劲的飞,消息也没有,是不是和刘伯温有关?

有的大臣就炸着胆子就问皇上,老军师这两日不见,因为何事?朱棣说,老军师年事已高,前几个月回了趟家,折腾了几个月,也感了风寒,向朕告了几天假,这正在家养病,众人听了也无话可说,只能在心里琢磨,这是不是刘伯温和皇上商量好了,给咱们做的局,下的套啊?可是,到了这时候,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结果这一天就在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就过去了。到第3天还是如此。皇帝心里就跟吃了凉柿子是的,要多踏实有多踏实了。

大臣们议论声越来越小了。等到第4天再上朝,大臣们都哑巴就份子---没的说了。本来有几位能说会道的,现在也是吃冰拉冰——没话了。为什么都不言语了?因为,大家都明白怎么回事。闹了半天,人家是老儿子娶媳妇——大事完毕了。咱们是李双双守空房——没喜旺(希望)了。还说什么?再说什么,也是梁山泊的军师——吴(无)用了。

对于大臣们胡思乱想,咱们就先放一放,翻回头来继续说追箭的事儿。这30名士兵连续几天几夜骑马追箭,还真是受了罪了。

因为这有几个难题,一个是这几天几夜你不可能不吃饭不喝水,第二个是你不可能不拉屎、不撒尿;第三个白天还好说,夜里怎么追?再有这几天几夜,连续不停的追。一般人顶不住。那么,下边我就把这算是四个难题,挨个说说。

先说吃饭喝水。虽说30个人都带着干粮,带着水呢。可是这骑着马,而且是飞快的跑着,一边跑一边吃。可是大姑娘上轿是头一回。虽说由北京回来之后,刘伯温嘱咐过他们,他们也练了练,一边骑马一边吃喝。练也不成,这口干粮塞到嘴里了,下一口就杵腮帮子上了。喝水就更甭提了,水葫芦的塞儿一拔下来,这水水就开始乱撒,撒得比喝的还多。

其实这几个人也不敢多喝水,喝多了不是得撒尿吗?第二个还就是上厕所比吃饭、喝水还难,马背上解决不了,只能停下来,速战速决,解决完之后骑着马再追。

第三是夜里怎么追,因为这是响箭,嗡嗡的能听见声,虽然晚上看不太真。尤其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声音就显得挺大。这几天,天还比较晴朗。晚上月亮也挺给力,挺亮。那会儿也没雾霾。所以晚上追箭影响不大。

最大问题是第四点,终究人的体力有限。头一天一宿还行,个个都精神饱满,你追我赶跑了个不相上下。30个人没有掉队的。可是从第2天开始就有顶不住劲儿的了,感觉慢慢这30个人的距离可就拉开了。

有的是碾房没骡子——人舂(喘)了。这一喘吸了一肚子凉气,这肚子就疼上了!结果哩哩啦啦这30个人由头到尾就有一里多地。到第二天晚上,尤其是夜里就不行了。看不清方向,就有跑岔道的,也有困的迷了迷糊,从马上栽下来的。到第三天,天亮了,也快到北京了。再看这追箭的人,士兵就剩了十几个人了。后面十几个都掉了队。这30个人的领班儿,眼瞅就要大功告成了,忽然前面一条大河拦住了去路,哪条河?现在北京与河北分界的永定河。

这十几个人一瞧,这是老寿星骑仙鹤——没鹿(路)了。不对啊,前些日子来北京的时候,河上有座桥,再仔细一看,谁把这桥给拆了?桥墩的木桩子还在河里戳着,可是桥面上的木板子,桥栏杆的木棍子,在河岸边扔着。河岸边上,看模样有几个像修桥的人正坐在地上抽烟、喝水的喝水、聊天的聊天。

这十几个人心急火燎,就跳下马来,班头儿就对修桥的人说,我们是朝廷来的人,必须得马上过河,你们赶紧把桥面给我铺上。

说时迟那时快,就在班头说话这当口,这支箭可就飞过去了,就看不见影了,也听不见声了。

究竟这些人能不能把桥恢复?班头儿带着这十几个人能不能再追上箭?咱们且听下回分解。

 

 

来源: 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主讲 | 赵振华(一把驳克枪)

编辑 | 黄加佳

流程编辑:TF017

分享到

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每一幅绘画作品的后边都站着一个人

历史上的淞沪会战什么样?亲历者张嘉璈的私人日记提供了一个视角

老北京文化第一街居宝地坐拥“朋友圈” 琉璃厂因何得名?

周瑜被抹黑 不怪罗贯中

方能自省最可贵,夏衍的考试在如今也有重要意义

龚自珍三游法源寺 所看所思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