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符合防疫需要又要面对减半的客流,小餐馆为“自救”各出妙招
逐步恢复堂食的餐厅,既要符合防疫需要,又要面对减半的客流、承担房租水电等运营成本……打折促销、售卖半成品、自制桌面挡板,小餐馆为“自救”做出了种种尝试。
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请您测下体温,登记一下信息。”中午12点,西直门一家拉面馆门前,顾客正排队进入餐厅。“这家拉面我已经吃了十几年了,大家都叫它‘桥头拉面’或‘西拉’,店内的招牌拉面14元一碗,两年没变过,即使是疫情期间也没涨价,挺不容易的。”正排队的顾客李先生说。
店内只有20张桌子,一人一桌,隔桌就坐,高峰期限流,这段时间顾客锐减。“好多人大老远来,等半天吃不上,最后就走了。”店长马师傅感叹道。
拉面馆100多平方米的铺面,一年70多万的租金,眼下仍坚持24小时不打烊,店内员工两班倒,马老板每天凌晨三四点去进货,艰难地运转着餐厅。“平常一天能有2000多位顾客,现在每天也不到1000人,勉强能赚一点,不亏本。”
这周,马老板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买来一批50厘米高的隔板,横竖交叉拼成十字形,像办公室的工位一样,将每张大桌分成了4格,一人一个“小隔间”,一张桌子可以坐四个人。食客们各自“埋头苦吃”,同桌吃饭“互不相见”,减少了交叉感染的机会。
疫情之下,马老板不是独自面临着经营困境。下午4点,东四卤煮店门前,几位顾客正在一米线外排队。疫情期间,东四卤煮店早6点半到晚7点半营业,虽然还未恢复堂食,但外卖窗口的自制熟食和卤煮仍引来不少顾客。“生意差远了,现在每天卖得比原先得少一多半,要养活店里20多口子人也不容易。”店员摇头道。
一位顾客表示,打包回家的卤煮始终“差点滋味”,店员对此也很无奈:“门脸儿小,为了防止就餐人员聚集,恢复堂食还早着呢。”
除了日常售卖的自制熟食和卤煮,这家老店还在疫情期间特意开发了半成菜品供顾客选择。“回家下锅一扒拉就行,这些都是我们这儿以前没有的。”
昨天下午5时,簋街街头略显萧条,路边一家家恢复堂食的餐馆鲜少有人问津,往日用来等位的塑料椅都被摞在一旁。“请您扫描二维码,出示一下近两周的行程。”一家火锅店门前,两位客人在店员的指导下扫码、测温、登记。“现在店里都是隔桌坐,超过4个人以上的聚餐不接待。”一位店员说,该店疫情期间一直提供外卖,堂食是4月1日才恢复的。
火锅店地下一层大厅里共有16桌,一半的座位暂未开放,顾客进店后,按店员引导就座,与其他桌的客人保持安全距离。“现在一天也就30来桌顾客,到周末能多点儿,和之前比差远了。”一位店员说。
为增加客流,该店于近日推出了一项优惠活动,原价38元一盘的羊肉只卖1元。“疫情期间我们始终没涨过价,薄利多销总能慢慢熬过去,现在这个时候,决不能涨价,不然更没人出来吃饭了。”店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