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文教

疫情中居家的孩子都学会了什么?独立思考、自理、担当......

2020-03-30 14:22 北京晚报 TF020

学校停课在家上网课,户外活动全部取消……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类正在遭遇的大事件,影响到每个人的正常生活。疫情又如同一本社会教科书,让孩子在漫长的假期里,以他们特有的方式感知社会、人生。

面对疫情,被“隔离”的孩子们同样有焦虑和恐慌,他们也在点点滴滴中学会勇敢、自律、珍惜,收获着各自的成长。

手绘小报认识病毒

7岁的王煜坤是西城区白纸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开学的日子一再延迟,让她有些想念久违的校园。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新发现的病毒,形状像皇冠,一直寄生在野生动物身上。”这是王煜坤对新冠病毒的第一印象。2月5日这天,王煜坤的爸爸在朋友圈里晒出女儿创作的6张科普小报,绿色的病毒、黑色的蝙蝠,萌萌的造型,配上歪歪扭扭的文字,勾勒出孩子心目中病毒的模样。

为啥要画这些?爸爸王昕说,疫情蔓延让假期延长,正常生活节奏被打破,但孩子的好奇心与日俱增,小脑瓜儿里常常冒出各种小问号,“爸爸,什么是病毒?为什么要戴口罩?为什么开学延迟了?”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爸爸妈妈就上网帮着查资料、找视频,给孩子阅读家长群里老师转发的病毒防护小知识——那时候,疫情科普知识已铺天盖地,他们就筛选出一些靠谱儿、生动的,讲给孩子听。王煜坤平时就喜欢画画,于是就自己动手一口气创作出这一组科普小报。

“偶然的原因,人和野生动物接触,病毒转移到人身上。还可以从人身上转移给另一个人。”在孩子眼里,正是这种看不见的“怪物”在大量传播,才让很多人没法出门。

“为了预防,出门要戴口罩,回家要用六步洗手法,洗手15秒以上。”自己动手做的科普小报,就如同孩子“战疫”的教科书,执行起来那是相当较真儿——消毒用品刚开始很紧张,她就和爸爸一起动手,用泡腾片自制消毒液,装入小喷壶做消毒喷雾;爸爸买菜回来,头一件事儿要先喷消毒液、用香皂洗手,“爸爸不消毒,就不让进门”;口罩紧缺,她就把用后的口罩挂在阳台上,通风晒太阳,延长使用寿命。

“工厂正在赶制口罩,医护人员加班为病人治疗,科学家紧急研制抗体,清洁人员每天辛苦地清洁消毒。”爸爸告诉她,憋在家中不出门,就是为了战胜病毒。“我们在家学习、少出门,照顾好自己,就是对这场战役最好的贡献。”这些也成为科普小报“战疫”的一部分。

细心的爸妈发现,在手绘科普小报的过程中,小煜坤对病毒和疫情的恐惧也逐渐消失。前些天家里新买的健身器材——一根绿色的狼牙棒到货,在包装打开的那一瞬间,孩子竟脱口而出:“爸爸,你看像不像新型冠状病毒?”

独立思考化解焦虑

疫情刚开始暴发的时候,9岁的黄书菡还很开心,假期这么长,平时忙碌的爸爸天天陪在自己身边。但当班级群里老师每天问每个孩子是否离京、体温多少,妈妈连女士发现:小书菡嗨不起来了。

“她也小学三年级了,自己会看新闻,看到各种医院抢救的画面,心里很是慌乱。”连女士回忆,有段时间,孩子总是追问:要是我生病了,是不是就要跟爸爸妈妈分开了?

意识到孩子的焦虑,连女士特意购买了关于病毒的科普书籍,认真研究后再用讲故事的方式告诉孩子病毒没那么可怕,科学的进步会找到解决的办法。连女士鼓励书菡多与同学和小区玩伴视频沟通,共同分享生活感受。校园网课推行后,连女士明显感觉到孩子更开朗了,对于疫情也有了自己的思考。

“在大家都不敢下楼的时候,医生护士们却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岗位。他们是最勇敢的人,我将来也要做勇敢的人。”在一篇作文中,小书菡写下了这样的话。

全国居家“战疫”的日子,可昕成了家里的防护小卫士,看到有小朋友在楼下玩耍也不敢加入,似乎觉得哪儿都是病毒。孩子的焦虑怎么化解?妈妈官女士的对策是让孩子忙碌起来。

于是,元宵节过后,可昕就跟上学一样,上午做数学,下午写语文,还参加体能打卡活动,“有规律的生活,孩子会比较安心,也不容易发脾气。”

2月中旬,学校发了学生居家学习生活指导手册。孩子提出,自己要计划一天的安排。“妈妈,之前那些都是你要求我做的计划,我决定要作出张可昕2.0版学习计划。”按孩子自己的想法开展“寒假PLUS”,官女士发现,孩子按照自己的计划学习效率更高。

3月15日,官女士带着女儿出“远门”赏花。金黄色的迎春花前,张可昕快速地摘下口罩闻了闻,“花香原来是这样的”。其实,迎春花几乎没有香气,“或许这只是孩子的一种心境吧。”官女士认为,多出来接触大自然,是缓解孩子焦虑心情的重要方式。

学会自理学会担当

居家“战疫”这段时间,让不少家长意识到,孩子具备独立生活能力有多重要,有的开始尝试让孩子做做家务,锻炼一下他们的生存能力。

跟很多孩子一样,10年级的刘哲炅平时也是“饭来张口”,家里人手多,他基本上什么都不用干,做饭自然更是轮不到他。可由于疫情的出现,很多家务他就不得不自己动手了。

对一个15岁的“吃货”来说,窝在家里不能吃美食,他就寻思着上网查菜单,动手比画起来。“一开始确实不太行,工具也不熟悉,烫着手切着手可不少。”爸爸刘先生笑言,现在家里已经没有整套的餐具了。

孩子动手做新菜,第一次失败居多,家里就额外做一个“备胎”菜。后来,为了不给孩子增加压力,也表达对他的信任,爸爸说不再这么做了,做坏了就坏着吃,现在反倒看起来挺好。“通过这么多次的磨练和尝试,对菜有感觉了,因为本身就爱吃,他能想象出来怎么做好。”

见到哥哥如此,7岁的弟弟也不甘落后,也开始动手做甜点。在大人的帮助下,计算好各种用料的分量,按流程一步步操作。小小的他把家人的脏衣服“合并同类项”放到筐里,帮忙洗衣服、晾衣服,一起干家务活儿。

朋友圈里,让孩子尝试下厨的并不少。包包子、下面条、炒米饭,自制点心或者来道油焖大虾,哪怕是简单地择择菜、切个蒜薹、刷锅洗碗……整个疫情期间,当一个个稚气未脱的孩子走进厨房,新鲜劲儿夹杂着忐忑感,然后像成年人一样围着锅台转,积极参与平常很少承担的家务劳动时,不仅完善了生存技巧,而且拉近了亲情距离,同时也意味着,孩子已经开始有了承担。

刘先生说,他相信孩子的这段“艰难时光”,会成为他们未来的“有趣阶段”!

来源:北京晚报

本报记者:孙杰

流程编辑:TF020

分享到

覆盖几大区域,我国再添五个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

惊险!哥哥把蟑螂药当“糖”喂给2岁弟弟后,弟弟面色红润、烦躁不安......

《中国儿童政策进步指数2020》发布:儿童政策进步指数北京居首

无烟日紧挨儿童节,国家卫健委等5部门发布倡议书:为孩子创建无烟世界

真吓人!5岁男孩误吞下铁钉,一个月后在肚子里粉碎了......

官方深夜通报“4儿童被埋身亡”、回应“记者被打”,大量细节披露……

4名儿童土方内死亡定性为刑事案件,央视:拿什么保护你,我们的孩子

绝非危言耸听!警惕以送养之名拐卖儿童,必须严打网络非法交易

一个孩子“要价”20万?网络“送养”灰链调查来了,究竟有多乱?

专家:儿童确诊病例以轻症为主,原因有待研究

儿童医院专家:3个月以下孩子只要出现发热就应该去就诊

“小小科学家”儿童科普课堂开课 小学生可直接提问国家级科普专家

新东方以5282万港币从二级市场买入新东方在线股份

共建森林城市 六合庄林场开展义务植树尽责活动

禁止中小学生将智能手机带入校园?教育部回应

北京中职教师增设正高级职称,这类人群可破格申报

至少十省份叫停家长改作业,部分地区:一旦越线,校长也要担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