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老北京“赶脚”行业消失多年,“丢不了”尽显“驴脾气”

2020-03-27 16:53 北京晚报 TF008

赶脚的这个行业也叫驴运,在老北京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走驴,专门用于载人的;一种是驮驴,是运货的。当时统称为“雇驴脚”。长期以来,人们把毛驴作为运输的畜力,原因是驴耐力强,性情比较温顺,身量矮小便于上下。加上养驴的成本也低,买头驴的价格,比买其他大牲畜都便宜得多,可以说是物美价廉。所以,用驴运输在北京地区有很长的历史了。

何大齐 文并绘


雇用走驴客运的,不用鞍子,驴背搭上褥垫,垫子很讲究,又厚又软,还有用天鹅绒做面料的,上面绣有漂亮的花纹图案,坐在上面很舒服。驴的屁股后面有一小横木,起着约束作用,脖子下挂一个小铜铃,走起来叮当作响。驴背的两侧挂有脚镫子,便于上下。雇主是女人侧身而坐,男人则骑在驴背上。

雇驴脚也是有固定地点的,就像现在的公交站台,当时叫站口。分三种类型:“常口”就是常年固定的站口,一般在各城门关厢,设上口和下口;“临时口”是为赶庙会设立的,老北京城内外的寺庙多,一些庙会有固定的庙会集市,北京人称“逛庙会”,例如去白云观、大钟寺、妙峰山等,赶庙会的人常用驴脚代步;再有就是“对槽口”,有点儿像出租驴,例如从朝阳门槽口发驴,把客人送到通县,那里的槽口接驴,中途没赶脚的跟着,雇主自己骑驴走,所以叫对槽口,当然,两边租、收驴的都是一个赶脚行的人了。常口和临时口,都是有赶脚的人跟着,一要照顾驴,二要照顾雇主,尤其是老人妇女儿童,过桥过河,道路坎坷不平时都要精心照料。

对槽驴是走固定路线的,比如从朝阳门槽口到通县槽口,在朝阳门讲好价钱,把驴牵出,再交给你一条鞭子,这驴就给你了。交了钱,你骑上驴,到通县后交给这里的槽口,就可以走了。交费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把钱交给上口;一种是在上驴口交押金,到下驴口退押金。客人要想中途把驴拐跑是不可能的,这驴经过训练,只认一条固定的道儿,绝不肯离开既定路线一步,人是拗不过驴的,所以就没听说过中途丢驴的情况。

雇驴脚主要是为解决北京城外的客运问题。那时京郊没有像样的公路,只有土路和乡间小路,人力车或轿车通行不方便。所以到郊区的最佳选择就是雇驴脚,因为驴对路况要求不高,而且租用的价格便宜。

在赶脚的这个行业中也出过一位名人,名叫康小八。传说有位老人雇用他的驴,驴跑得飞快,康小八一路飞跑紧跟,大气都不喘,表现出非常好的身体素质。老头儿一看小伙子身体这么好,人品也好,十分喜爱。老人是武林高手,遂收他为徒,教他武功,还送他两把手枪。后来康小八成为飞檐走壁、杀富济贫的绿林好汉,专抢不义豪门财,救济穷苦百姓,很有名气,人称京东康八爷。后来康小八被人出卖,千刀万剐死得很惨,这事儿发生在民国初年。

新中国成立后,路况和交通有了飞速发展。在上世纪50年代初,我还在远郊的景点,如香山、青龙桥、十三陵等看到过骑驴的,后来就逐渐没了。有了便捷的交通工具和顺畅的路,谁愿意骑驴颠簸呢?赶脚的消失是必然的了。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08

分享到

北京街头小吃撤摊儿进店:卫生改善价格略涨,不再“靠天吃饭”

无论“土著”还是“北漂”,在这套丛书中可以找到老北京风貌

逝水流年,往事如烟,忆老北京东四一带故人故事

老北京水井为何苦井多甜井少?宫廷每天派车出西直门,到京西玉泉山取水

记忆,是能够让老北京复活并显影的“试纸”

老北京无空调无电扇的年代怎么过三伏?暑汤摇扇夏衣别有特色

老北京夏天的味道:“旱三白”、“蛤蟆酥”、“酥瓜”都是啥?

从数字看老北京:一口京腔,二口二黄,三餐佳肴,四季衣裳

老北京风情:大碗茶

天贶节:老北京的“洗晒节”

老北京这道名小吃颜值味道都不讨喜,大家为何却越来越上瘾

老北京人钟爱的老豆腐好不好吃全在作料,对比豆腐脑至少有4点不同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