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疫情结束后,还想去看看武汉八一路旁的又合书舍

2020-03-06 10:20 北京晚报 TF015

刚到武汉的那一年,对这湖泊遍处的江城兴味盎然。周末我便用手机导航,搭乘便捷的地铁,先后去了物外书店、德芭与彩虹的书店、红楼书店、卓尔书店、漫行书店、境自在书店、豆瓣书店,还有又合书舍。如今这些书店中,有些已经歇业,有些又开了新的分店,可谓命运各异。逛了这么多书店,又合书舍给我以最深的印象。

资料图,王海欣 摄

到八一路的又合书舍,先会看到一个很特别的招牌,是店主自己写的,2019年因为军运会的缘故,现在做了统一的招牌。书舍的店面很小,但里面的书却不少,很有特色。顺着书架往里走,是一个小而窄的通道,通道左边放着一些偏地方史的书,如武汉大学校史,湖北地方文史资料等。通道很短,拐进去就是书舍的内室了,三面墙上都是高高的书架和层层书籍,另一面墙的那里布置了一个小小的柜台,老板常坐在那里刻印章或整理新收来的书。书店里还有不少店主收集的旧物什,如画报、老邮册、瓷像、袖章等等。店主还有一个很特别的爱好,就是收集日记本。印象比较深的是一本上世纪70年代末一个杭州大学生的大学日记,里面记录着那个时代的生活琐细。

去的次数多了,便和店主有了更多的交流。对于书店,纵然有各种美誉,就如借用诗人郑愁予《野店》中的诗句:“黄昏里挂起一盏灯”来形容书店。可在电商时代,实体书店也遭遇着不少的冲击。尽管这些年生意不佳,甚至可用“惨淡”二字来概括,但店主扬了扬倔强的眉毛,不无坚定地说道:“有些事总得有人来做!”看一本本旧书,其扉页带着有作者题字的,或泛黄书页上读者留下的勾勾画画,店主说就会感到它仍保持着智慧与生命,愿意它因缘际会找到新的归宿,使它重新流动起来。

又合书店虽小,但每有三四书友邂逅,就关注的书籍,各自畅言,不意中便形成了一个汇聚思想的空间。那个时候,只要有空闲,我都会抽时间去书店看看,每次去聊一会,然后买上一两本书。记得初次去又合书店,便遇到一位老师辈的人抽下书架上的书并与身边的朋友聊起聂华苓,这便引起我的不少兴趣。在其后的阅读中便分外注意聂华苓,并先后注意到她的作品,还看了陈安琪导演的《三生三世聂华苓》纪录片。读书也自有其内在的连贯,其后我便注意到聂华苓的女婿李欧梵的作品,如《上海摩登》;也注意到李欧梵的老师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其后又关注到夏志清先生的哥哥夏济安先生,以及王洞、季进整理的《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还注意到夏志清先生另外的一个学生王德威。这些于我而言,可谓涟漪漫泛,荡出多少新窗。

记得在2019年早春的时候,我去又和书舍逛,从店主口中得知豆瓣书店武大店因为房租的涨价及惨淡的经营而不得不面临歇业。同命相怜,又合也在趑趄。一位已退休的书友谈道:“住家就在附近,来店业已成习,若是你也关门,我就没处可去啦!”众人相约在书店多买点书,为书店的维系尽一点绵薄之力。到2019年5月份的时候,想着自己将于不久后便要离开武汉。在一个周五的下午,我带了一本《武汉历史地图集》送给了书舍的店主。后来又找了不少电子版的武汉历史地图发给了他。和他这几年的聊谈中,深深的体会到了他对江城的情感。而我将自己搜集的这些资料交付于他,也算是一个好归宿。

如今,大疫笼罩武汉,回到家乡的我,分外担心武汉的诸多师友,也时时关注着武汉的疫情动态。并想着在疫情结束后,早日去看看熟悉的武汉,也想再去看看八一路旁的又合书舍。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李建国(武汉)

流程编辑:TF015

分享到

北京千万元“书香券”周末发放,文惠券撬动文化消费加速复苏

北京实体书店转型升级,这两家将参加2020年服贸会

在服贸会上,与地图书店博物书店相遇

为什么爱去书店买文具?这五点原因不可忽视

深夜中的烟火气,探探那些繁华都市里的24小时书店

实体卡还是虚拟卡?书店自救不只是短暂众筹,还需完善会员制

记者探访图书大厦等实体书店 借图书外卖转型自救

经历史上最长一次闭馆后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新展“紧急中的沉思”

五一小长假剧场没开门,戏剧进书店

迎世界读书日,作者讲述与中国书店结缘的五十年

读书店创始人写的书,疫情期间也能云游书店

2020年“阅读北京”推出五大活动 现场交流疫情期间阅读心得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