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黑死病后,西方“卫生”概念才正式确立

2020-03-05 15:57 北京晚报 TF010

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无数病患和灾难。特别在古代,因为经济和科技能力差,更兼卫生和医药水平低下,某些疾病因无法控制而形成流行病甚或传染病。这类传染病不仅播散到家庭、社区,乃至整个国家;有的竟能传到别的国家甚至全世界。这类病症往往杀伤成千上万生灵,为世界各国所恐怖,它们通常被称为“瘟疫”。

作者:海龙


举其要者,历史上这类著名的大瘟疫有令欧美人闻之色变的黑死病和1918年的世界大流感。

黑死病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之一。它大约在14世纪前中期散播到整个欧洲。有西方工具书说,这场瘟疫造成了世界上大约7500万人死亡,死亡者约占当时欧洲人口总数的30%至60%。它对整个欧洲的打击是致命的。

黑死病不仅使一些欧洲家庭十室九空,也改变了它的社会结构、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可估量。后世人们对它的记忆有的来自于文学作品,比如《十日谈》就描写一伙年轻人为了躲避黑死病而逃到森林和乡下在山水间“自我隔离”十数天来消遣、逃命。

不只是这一次,一直到18世纪,黑死病仍然像魔影般裹挟并残害着欧洲。它又在意大利、英国伦敦、奥地利维也纳、法国马赛等地肆虐扫荡。那时候人类医药条件仍比较原始,医治黑死病的能力也比较差,大多仅是隔离或者是由缺乏医疗常识的“鸟嘴医生”以虐待病人的方式进行“治疗”。

直到近代,医疗人员才发现所谓黑死病的致病成因是鼠疫。细菌学家和医学界共同努力消灭病原体宿主老鼠和跳蚤、断绝传染途径而最后根治了这瘟疫致病之源。

“医学隔离” (Quarantine)一词就产生在黑死病瘟疫流行的意大利。这个专业术语源自意大利语;从它的词源我们能察知当年肆行欧洲几百年的大瘟疫在历史上造成的悲剧性重创。同时,我们也可据此追溯西方在医学和卫生方面从无到有演进的艰难历程。

那是在1377年黑死病泛滥时,意大利一个叫拉古萨的小公国严防疫区人员进入。它规定所有商旅和水手必须在临近的小岛隔离三十天(Trentina,意大利语:三十)才能进关。后来发现三十天不够,就又把隔离期延长到了四十天(Quarantina,意大利语:四十)。这个方法成功了!它有效地断绝了黑死病的病源输入,并被视为防疫典范而广为借鉴、救人无数。此后,这个术语就成了今天医学名词 “隔离” (Quarantine)一词的渊源。

 “卫生”概念的确立

当然,仅仅防疫是不够的,最关键的还是治疫。几世纪前的欧洲,当然尚未有应对病毒病菌的知识。那时,逐渐兴起的人文主义者发现,要想抵抗疫病,最重要的莫过于进行有效的城市管理、清洁环境并提高健康水平,让人民建立起“卫生”的观念。在西方,卫生概念形成很晚。但它一被提出,就受到了广泛重视,因为它跟千千万万人们的生命息息相关。

让我们来梳理一下西方开始创设“卫生”这个术语概念以及开始建立卫生系统的历史记忆。

欧洲古代城市系统创设源自古希腊罗马。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蛮族入侵破坏很大,使欧洲倒退了几百年。自此,漫长的中世纪欧洲城市公共环境很差,成了病疫的渊薮。史料记载那时欧洲几乎连年处于瘟疫和传染病威胁之下。当时科学不发达,并没有病菌和医疗概念,人们获病后或求教会祈祷或被庸医折磨至死。

中世纪欧洲城市背弃了古罗马模式,没有垃圾处理系统、没有下水道,几乎没有浴室,脏乱差横行;而且城市没有专职清洁工,生活垃圾随街倾倒。长此以往,往往整座城市成了巨型垃圾场,甚至国王走在街上都可能兜头被泼一头污水。一到雨天,城市更成了污淖的沼泽。更兼当年欧洲大多数街区没有公共厕所,人和动物都是当街排泄。可以想象,这样的混合浆液更是使人致病的蚊虫鼠蚤的寄居乐园。

更可怕的是,那时欧洲人迷信汗毛孔会吸引毒素,而洗澡会让人体暴露在有毒空气中;因此很多欧洲人都一辈子没洗过澡。据载路易十四统治时代的法国,最爱干净的贵妇人每年也只洗两次澡。而路易十四本人对洗澡极其谨慎、尽量避免,洗澡时定要有医生在侧。到了其五代曾孙路易十六时这种情形也并没有进步,国王一年只不过洗两次澡。那时欧洲各大城市污秽连天,很多人不是病死,而是脏死的。

18世纪的旅游指南曾记载,巴黎有一半的人口一生从未洗过澡,这样造成了欧洲人体味问题十分严重。体味熏人的副产品使欧洲人因之发明了香水。香水的另一好处据说是能够防病。传说17世纪英国有个叫做伯克勒斯伯的小镇是一个薰衣草交易中心。早期香水用薰衣草等花香精油制造;因为黑死病靠跳蚤等传播,而薰衣草具有天然的驱虫作用,所以小镇无人患黑死病。另外,香水多用易挥发的酒精稀释构成,酒精亦有杀毒作用。

到了文艺复兴前期,欧洲工商业有了发展,这造成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却极度落后。这当然引起了疫病不绝。举令人闻之色变的黑死病为例,它从1348年开始暴发一直到1679年才慢慢被控制。上面说的城市肮脏、卫生习惯差、不洗澡等是致病的主要根源。

考察英文“卫生”一词的创造和发展,可以给我们勾勒出欧洲疫病史的线索。英文中有三个词来表述“卫生” 。第一个词是sanitation。它起源很晚,其意指疏通下水道以保持人们生活健康。据考它最早被创设于1721年,词根源于拉丁文。第二个英文词是hygiene,词根是希腊文,源于希腊神话中掌管清洁和健康的女神Hygieia,后来被喻指卫生和保健。这个词最早在1671年出现。从上面两个词的词根看,它们出现得都很晚,直到17世纪至18世纪间才被应用,而且它们的字义和概念还都是渊源于古代希腊和罗马的。

英文“卫生”的另一个词是“health”。但其本义是“健康”;据说源自heal(“医治、治疗”), 此词出现在中世纪欧洲。只有在它前面加上Public即“公共”词义时才跟城市卫生有关。

由上面英语“卫生”一词来源看,它作为一种理念和制度在西方出现是很晚的。但由于实践的迫切需要,逼得欧洲人创造了一些公共医学上卫生的范例并因此发展出了现代西方医学体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痛定思痛、讲究卫生和公共健康其实也就是最近两百年间的事情。除了科技的支撑,它们取得成功的另一个原因还因文化启蒙和理论指导的介入。

 医药人类学与人类健康

随着19世纪西方科技的发达,自文艺复兴以后其人文科学也在同步发展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文化人类学者开始审视人类的发展和命运,他们力主科学并历史、宏观地回顾人类发展史,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并通过这种研究寻找规律、保卫全人类的健康和福祉。

医药人类学是总体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人类跟疾病和医疗、卫生保健的关系。难得的是,它不仅关心疾病本身,而是把人类疾病当做一种文化现象来考察。它关心疾病、人和社会的关系,特别是把疾病与世界上不同文化疗病与防病以及生与死等概念联系起来综合考察。医药人类学对防病、治病以及心理医疗、民族医药、大众健康和社会管理等课题都提出了有益的观点和思路。

在欧洲中世纪一千年漫长的岁月,神学统治意识形态、教会把持社会制度和国家行政。那时候,神学重于医学;人们生病被认为是上帝的惩戒,治病的方法要靠祈祷。社会精英们对“一个针尖上能站立多少个天使”这个话题的关心远重于关心国计民生和黎民的健康,甚至威胁成千上万人死亡的瘟疫都不能改变这个事实。

文艺复兴以后人文主义和科学思想勃兴,对“人”的发现和科学探讨精神催生了西方现代医学。西方的现代医学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医学传统,同时汲取了阿拉伯等古代东方资源,加上现代解剖学、化学、生物学和科技的进步,逐渐走向了正确的轨道。

医药人类学对今天医学的重要贡献在于它能够将人类疾病史和人类医药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不只是研究人类的病患与治病、防病,而是将疾病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整体现象来探讨它与文明发展的关系。

它力主全方位地审视疫病现象。从史前时代人类到当代原始部族,从肉体到精神,把人类和他们所处的世界各地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索,以期得到正确的结论。

基于此,医药人类学对疾病的研究是一种文化史的研究。它越过了医疗教育本身的羁绊而探讨人与疾病、疾病与文化和社会的永恒课题。

虽然只要是人类就会生病,但人们处在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文明阶段和不同社会,疾病对人类的影响会不同。医药人类学要回答这些问题。它着意于医与病的关系、医与药的关系、医与疗的关系和医与护的关系等。可贵的是,医药人类学不只是关心身体疾病,它也关注精神疾病和社会问题——这个问题已超出了医疗本身,只有全方位、立体地考察文化、民族和文明等综合因素才能奏效。人类学向来以其宏观思考文明问题取胜。

此外,医药人类学关注疾病与社会包括行政管理、疫病防治政策等问题;它也关注医疗跟现代社会现象,诸如医患关系、医疗与大众媒体的关系等。

医药人类学听起来比较抽象,但它跟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对医学发展很有启发。它对世界各民族的本土医学及疾病史研究非常注重,特别强调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对民族本土医药史的研究。譬如说,在远古中国,“医”字源头曾用“毉”,说明早期医疗治病跟巫术有关,而后一变为“醫”,意指跟疗病液体有关——医药人类学会认真探讨这些问题及其它们对民族医学暨中医思维的文化认知等。此外,医药人类学提倡的对世界各民族疾病和医疗史的研究有可能促进人类对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疾病-治病史的研究,以期互相借鉴和提高,共同抵抗侵袭人类的各种病患。

在现代,随着科技的发达和进步,医药科学本身分工日趋精细而易产生各科隔阂。医药科学自身已够复杂,使“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专业学者较难移开目光去关注学科以外的问题;医药人类学高瞻远瞩,把人类文明引入医学视野,在今天,这种宏观的审视非常必要。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10

分享到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