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深读调查

北京医疗队回忆救治病情最重患者过程:这次握手,她等了34天

2020-03-05 14:08 北京晚报 TF010

尽管全力挽留,但79岁的新冠肺炎危重患者曾老伯上午还是走了。他是北京医疗队到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时,首批接诊患者中病情最重的一位。老人不仅年岁大,对吸氧设备的耐受度也很差,病情一段时间内没有好转的迹象,所有医护人员都很担心他,交接班时总会先问曾老伯的病情。

2月29日早上,北京医疗队北京同仁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蔺珊尝试唤醒时,曾老伯不但缓缓睁开了眼,还用微弱的力量反握住了蔺珊的手。整整34天的治疗,总算有了转机。蔺珊倍感欣慰,后来在自己的日记里记录下了这个不平凡的早晨。

耐心呵护让老人病情曾好转

曾老伯走了,但救治他的过程仍留在医护人员的记忆里。曾老伯是武汉人,医护人员对他的最初印象是脾气很倔,不太听劝,只要几分钟没看住他,他就把储氧面罩摘了,还在血氧饱和度很低的情况下,非要自己去上厕所,一去一回便得好一通喘。包括蔺珊在内的医护人员想尽办法,连劝带哄,可还是收效甚微,有时还没说上几句,老人就急了。

“有一天我早上进病房时,看到他桌子上摞着好几份饭,一口没动,真把我急坏了,他冲我发脾气都不要紧,我还是要劝他把饭吃了,不然体能怎么补充。”眼看着老人的倔强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住院不久就因为血氧饱和度持续走低,辅助吸氧设备从储氧面罩换成了无创呼吸机,医护人员心里焦急万分。

储氧面罩尚不耐受,呼吸机就更难配合了。两周前,医护人员开始对病情危重的曾老伯使用气管插管治疗。配合药物,老人插管以后,一直处于镇静状态,医护人员为老人下了胃管、尿管,耐心呵护。气管插管治疗持续了一周多,老人的病情一度好转,血氧饱和度、血压、心跳等各项数值离正常值越来越近。

声声呼唤“唤来”一次握手

病情好转后,曾老伯的镇静药物停了,唤醒成了必要的流程。医护人员通过外界声音、触碰的刺激,帮助患者的意识逐渐恢复。

“爷爷,听得见我说话吗,听得见就点点头。”2月29日一早,蔺珊又伏在曾老伯耳边声声呼唤。这时,老人微微睁开了眼,这让在场的医护人员惊喜万分。蔺珊为老人擦去眼角的分泌物,然后一边呼唤,一边握住了曾老伯的右手。“您握握我的手,握握手!”随着蔺珊的声音,老人原本摊开的手掌有了反应,像慢动作一样,老人的手指一点点蜷曲,让蔺珊感觉到了微弱的力量。她继续为老人加油,直到老人把她的手完全握住。这一握不仅握住了医护人员的手,更握住了希望。曾老伯流泪了!从这一天开始,他越来越听医生的话,吸痰等操作都能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看到他尽早脱离插管的希望。

适应气管插管的患者极少

救治曾老伯的过程让蔺珊感慨良多。在日记的末尾,她写道:“我们在临床见了太多的气管插管患者,我护理过特别适应气管插管的患者,他们不需要镇静,神志清醒,可以自己在床上活动,有时有痰了,会主动让我吸痰,然后配合咳痰。但是这类患者是极少数的,大多数的患者还是不耐受气管插管,躁动、脱管时会发生。很多拔管的患者都拒绝二次插管,因为拔管后喉咙水肿,声音嘶哑,很难受。作为医者,我很理解患者的感受。可是,对呼吸系统疾病来说,呼吸机是至关重要的一项治疗。我们只有不断鼓励和安抚,让患者尽快配合呼吸机治疗,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尽快脱机。护理工作漫长繁琐,但一个多月以来,我们早已适应武汉的气候,适应现在的工作。全国有4万多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我们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我们共同许诺:一战到底,完胜而归。期待春暖花开,期待胜利的那一天。”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景一鸣 王雅贤

编辑:tf10

分享到

再披战袍,重新出征!北京协和医学院移动P3检测队紧急驰援吉林

兑现春天约定!国航接最后一批国家援鄂医疗队回京

最后一批北京医疗队航班凯旋,提前26分钟落地!

最后一支援鄂国家队离汉 北京协和医院医疗队今日回京

北京市援鄂医疗队总结会上惊喜不断,京报集团送上“号外纪念版”

一个都不能少!北京医院医疗队151名队员圆满完成任务回京

北京医疗队患者“归零”! 他们一天两次落泪

北京友谊医院医疗队援汉记:竭尽全力完成重症救护

北京天坛医院医疗队援汉记:把“天坛标准”带到武汉

武汉病房里相濡以沫爱情,到了花甲之年依然能有句“老婆,我爱你”

北京中医医院医疗队援汉记:中西医结合疗法很关键,古方抗疫立功劳

北京积水潭医院医疗队援汉记: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

北京美术馆东街这些居民遭遇用水难题,洗衣服光接水就要俩钟头

北京3000多栋老旧楼房获新生!怎么改居民“点菜”

市区一床难求、郊区却“吃不饱”,养老院靠什么吸引老年人?

地铁“猎狼”人:斩断一只只“咸猪手”

刚下“抗疫前线”当起小学“副校长”,岗前培训女儿试听“挑刺儿”

发现网约车司机非“京籍”可打热线举报,别让管理规定成一纸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