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纪念哈代诞辰180周年,《苔丝》为何成为经典?

2020-01-27 14:58 北京晚报 TF010

今年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诞辰180周年。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哈代的名字是和《苔丝》画等号的。1982年,英法两国合拍的故事片《苔丝》(法国雷恩影片公司和英国伯里尔影片公司联合摄制,1979年,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作者注)由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完成,上映后引起轰动,哈代的读者范围迅速增加,国内学术界对小说《苔丝》的研究蓬勃开展。

作者:杨庆华


1891年,托马斯·哈代创作的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出版。哈代为小说加了一个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小说出版后,受到读者的欢迎。1924年,小说被改编成无声电影。

1978年8月7日,英法合拍、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故事片《苔丝》开机拍摄。这天拍摄的戏是德国女演员娜塔莎·金斯基饰演的苔丝和英国男演员利·劳森饰演的亚雷在果园的一场戏:

苔丝:让我自己摘来吃吧。

亚雷:别难为情,堂妹妹。吃吧。好,还有这一朵。应该别在这儿,真的。你就像一束鲜花,怎么啦?

苔丝:花上有刺。

亚雷:啊,美是要付出代价的。

苔丝:我的肚子不饿,真的不饿。

亚雷:没的事。临走你总得吃点东西。你回去还有好一段路呢。我一定想法帮你的忙。不过,苔丝,不要再冒充德伯维尔了,你姓德比菲尔,懂吗?这不是一个姓。

苔丝:我爱自己的姓。

——摘自译制片《苔丝》完成台本                     上海电影译制厂

《德伯家的苔丝》适合被改编成电影,因为小说中充满了巧合,富有戏剧因素。苔丝的悲剧,如果不是因为巧合就不会发生。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在回忆录中写道:“《苔丝》这部影片是根据托马斯·哈代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描写在一个人类的行为被阶级差别和社会偏见所左右的世界里,单纯和无知是如何被出卖的,并对其因果关系进行了探讨。折磨苔丝一生的种种苦恼都来自一些小小的偶然事件。如果她父亲醉酒后没有遇见那位牧师向他透露他的贵族出身,悲剧就不会发生,苔丝可以一辈子过着无忧无虑的多塞特农民的生活,而不会遇上德伯家的公子亚雷,也不会被强奸,最后更不会死在绞刑架上。”(罗曼·波兰斯基:《波兰斯基回忆录》,第383页,喇培康 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小说中尽管充满了巧合,但这些巧合是哈代表达人生观念的手段和技巧,这些巧合是置于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框架之下的。哈代从威塞克斯农村的变迁中,发现了人民的悲剧。苔丝的悲剧,是她所处经济、政治和阶级地位导致的,苔丝是宗法制度的牺牲品,这是小说的主题。小说中苔丝将被亚雷诱奸之前,以作者之口发出诘问:“哪儿是保护苔丝的天使呢?哪儿是她一心信仰、庇护世人的上帝呢?”

哈代笔下的亚雷就是一个恶棍,他不仅是苔丝的诱奸者,也是资产阶级邪恶的代表。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在挑选饰演亚雷的演员时,扮相标准完全按照哈代对亚雷外貌的描写:“他差不多得说脸膛深色,两片厚嘴唇,虽然红而光滑,样子却没长好;其实他不过二三十岁,但是嘴上却早已留了两撇黑八字须了,修得很整齐,两个尖儿朝上撅着。虽然他全身的轮廓带着一些粗野的神气,但是在他脸上和他那双滴溜溜转的眼睛里,却含着一种特殊的力量。”(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第45页,张谷若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遗憾的是饰演亚雷的演员的表演文质彬彬,富有人情味,不像是哈代笔下的亚雷。

在小说中,亚雷诱奸苔丝,造成对苔丝的巨大伤害。但最后导致苔丝悲惨结局的是克莱对苔丝的抛弃:

这种命令里的严厉意味,叫苔丝听来,真是万箭攒心;她,现在明白他怎么看待她了。他一定是把她看成了一个对他彰明较著地玩弄骗局的女人了。但是一个女人,即便做了她做的这种事,难道就应该受这样的惩罚吗?不过她不能再跟他辩驳。她只把他的话重复了一遍。

“你不来找我,我千万不要去找你?”

“正是。”

“我写信给你成不成呢?”

“哦,那倒可以——如果你有灾有病,或者你需要什么,你就不妨写信给我。不过我希望不会有那种事;所以也许将来还是我先写信给你。”

“你的条件,安玑,我都同意。因为我该受什么惩罚,只有你知道得最清楚。不过——不过——可别严厉到叫我受不了的程度!”

(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第321-322页,张谷若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小说的这个段落,被导演波兰斯基用到影片中。饰演克莱的演员表现出了人物软弱无能的一面,但没有表现出人物的复杂性,克莱为什么值得苔丝为之献身,演员表演得不够充分。

由于哈代在小说中的一些关键段落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而不是用对话来表达情感,波兰斯基和作家杰勒德·布雷奇、约翰·布朗约翰三个人编写了长达320页的《苔丝》电影剧本。

小说的最突出成就是塑造了苔丝的形象。导演波兰斯基在决定拍摄《苔丝》的时候,选中17岁的德国演员娜塔莎·金斯基饰演苔丝,这对未来影片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娜塔莎·金斯基惊人的美吸引了制片人,事实证明,她赋予角色以一种沉静的力量,她的表演征服了观众。

哈代的小说非常形象化,有突出的视觉效果。电影《苔丝》两位杰出的摄影师杰弗里·昂斯沃思(杰弗里·昂斯沃思在拍摄过程中去世——作者注)和吉斯莱因·克洛奎特拍摄的画面达到了绘画大师作品的质量,令人难忘。

1979年10月25日,拍摄周期长达九个月,放映时间近3个小时的电影《苔丝》首映式在联邦德国举行。影片随后在法国和美国上映,获得巨大成功,三项凯撒奖,六项奥斯卡提名。两年后,中国进口电影《苔丝》,由上海电影译制厂(以下简称“上译厂”)完成译制。

中国引进电影《苔丝》的年代,正是上译厂的鼎盛时期。在厂长陈叙一的带领下,从翻译、导演、演员到录音、剪辑,人才济济。《苔丝》的剧本翻译是赵国华和叶琼。叶琼是上译厂的老翻译,“文革”前就在上译厂工作。上译厂的剧本翻译组水平非常高,尤其是英语翻译。有些影片发到上译厂配音的时候,连原文剧本都没有,中文剧本全是靠翻译们听原片录音,先把台词记录下来,然后再翻译成中文。据赵国华回忆:“剧本初稿就是按口型翻译的,每句台词都按口型的节奏,使得演员能够有的放矢地揣摩角色”。《苔丝》的译制导演是杨成纯。杨成纯也是出色的配音演员,曾给日本电影《追捕》中矢村警长配音,他的声音被比作上译厂的“萨克斯管”。《苔丝》中给苔丝配音的是刘广宁:

苔丝(刘广宁):有时候可以使灵魂离开肉体……只要晚上躺在草地上,看着亮晶晶的星星,要全神贯注地看,慢慢地你就觉得……飘了起来。远离自己的肉体,它对你是多余的。

这段台词不长,是《苔丝》中最美的配音段落。这场戏是在奶牛场,苔丝遇见克莱,重新点燃起希望。这也是原小说非常精彩的章节(《德比家的苔丝》第18章、第19章——作者注)。一位影迷说,“刘广宁天使般的声音赋予了这个德比郡的农家少女一种近乎圣洁的光辉。”笔者非常赞同这个评价。电影《苔丝》是世界电影史上的杰作,以刘广宁、童自荣、乔榛、毕克、苏秀、李梓、孙渝烽、戴学庐、赵慎之、王建新、程晓桦组成的配音班子,把电影《苔丝》打造成了一部译制片杰作。

译制片《苔丝》上映后,引起轰动,苔丝的名字在中国广为人知,哈代的读者范围迅速增加。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就被译介到中国(1934年10月,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了吕天石翻译的《苔丝姑娘》;1936年,上海启明书局出版了严恩椿的译本《黛丝姑娘》,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张谷若翻译的《德伯家的苔丝》——作者注),上世纪50年代,张谷若的译本屡次再版。张谷若是与傅雷齐名的翻译大家,他的译本被公认为经典译本。尽管从上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哈代的小说在中国有相当数量的译介,但哈代作品在中国的广泛接受,是在上世纪80年代,也就是译制片《苔丝》上映之后。电影《苔丝》极大推动了哈代作品在中国的接受。

本世纪初,教育部推出一套“大学生必读丛书”,张谷若翻译的《德伯家的苔丝》被列入其中。

“如果你透过任何喜剧的表面去观察,你看到的是悲剧;相反,如果你对悲剧更深刻的问题视而不见,你看到的就是喜剧。”(哈代语——作者注)。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对当今社会仍有现实意义。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10

分享到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