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北京过春节自制新衣讲究多

2020-01-24 10:01 北京晚报 TF008

小的时候,特别盼着过年。新年到来,家里家外到处都是欢乐喜庆的气氛。有隆重的祭祖仪式,有丰盛的年夜饭,有拜年时亲友团聚的愉悦热闹,有长辈给的压岁钱,还可以逛厂甸庙会,买到各种各样的玩具、风筝、空竹、风车等,还能放鞭炮,看花灯。总之,那真是由着性子玩啊,吃啊,这真是一年最快乐的时光。

何大齐 文并绘


这么多欢喜的事儿,其中还有一个重头戏:就是可以穿一身新衣服。

旧时的北京生活水平是很低的,穿衣服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孩子本来就好动,登梯爬高儿,所以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要想穿整洁漂亮的新衣服,只有等到过年了,可知这件事儿在孩子心中有多重要。

过年穿新衣服,也是我国古老的民俗传统了。在宋朝《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记载,每到这一天,大家都穿得干干净净,到处去游逛。民国时期《平谷县志》中也这样记载正月初一“卑幼盛装,拜尊为长寿”,是说大年初一都穿上新衣服,给长辈拜年的习俗。所以过年穿新衣也成了过春节一系列民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吃年夜饭、逛厂甸一样,是春节喜庆交响乐中的一曲。多姿多彩、五颜六色的新衣,衬托着人们洋溢的笑脸,把节日的气氛烘托得更加浓烈,为这一古老的节日,带来了更多的祥和欢乐。

小时候做新衣,都是父母到卖布的店铺挑选布料,大都要选有喜庆吉祥意味的颜色。买回后先浸泡,让布料缩水,然后母亲给我们挨个儿量体,尺寸要稍大些,正长身体的孩子,几个月就小了。我记得母亲把布平铺在炕上,一件件用粉笔先画线,再用剪刀裁下来,然后一针一线密密缝制,多少次梦中醒来,看到母亲还在做活儿。做一件新衣要费很长时间,做成了先让我们试穿,哪里不合适还要修改。我从小就体会到做件新衣是多么不容易,那时又是多子女,一件一件的全靠手工缝,母亲付出了多大的辛苦啊!后来家中买了缝纫机,做起来快多了,有时夜晚睡眠中还能感到缝纫机的嗒嗒声。

正月初一早上,妈妈忙碌多日的新衣已经放在枕边了。早晨起来穿上衣服,忙不迭去照镜子,心里那叫一个美呀,心情格外的好。这就中了那句俗语“人逢喜事精神爽”,见了家里其他长辈、街坊四邻,作揖拜年都觉得神旺气足。到亲朋好友外公外婆家走访,人见人夸“瞧这孩子多精神啊!长得水灵灵的”,这就是“人靠衣裳马靠鞍”吧!

时代不同了,现在年轻人在网上买衣服,真是太方便了,手机上一点击,衣服很快就送到了,从一衣多季早已变成了一季多衣,穿新衣服也就缺少过去的喜悦感了。虽然过年必穿新衣的讲究已渐淡了,但对于过年的喜庆欢乐,古今还是相同的。

 

来源: 北京晚报

编辑:tf008

分享到

“新四大年俗”盛行,可知百年前外国人笔下的北京春节是怎样的?

大年三十包饺子,没有黄韭不过年,北方人舍不掉的一道美味

北京消费扶贫双创中心年货大集:每件年货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早年间老北京家庭“除陈布新”分工明确

腊月又逢剃头师傅最忙时节,“剃头挑子一头热”是什么场面?

正月初六送穷日!网友:大年初六好像还意味着什么?

老上海人怎么过年?这些习俗北方人看了一脸懵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