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王春瑜是个能做大题目研究的史学家,他常说史学是个“殿堂”

2020-01-11 08:32 北京晚报 TF021

摩挲着正在散发新鲜油墨气息的《王春瑜明史文集》,我心生感慨:弹指一挥间,我与老王已经相识三十五年了!三十五年前,我作为《北京日报》的编辑,到社科院历史所向老王约稿,一走进他那间名为“土地庙”的陋室,顿感一股“清寒之气”——一桌、一床、一书橱,除此之外,几无他物;他的爱子王宇轮,一个动荡年代失去母亲的孩子正曲卷在床上,这就是“土地庙”的全景了。那时,老王才四十多岁,转眼已成八十老翁,这部全五册明史文集,就是这位八十老翁一生研治明史的生动写照。我不称呼他“王先生”,只叫他“老王”,就始于那次约稿。

作者:李 乔


老王是历史学家,又是历史散文作家和杂文家,他是复旦大学名师陈守实教授的研究生,上世纪60年代的“副博士”。那时的副博士,含金量可高啊。

老王是个能做大题目研究的史学家,收在《明清史散论》一书中的《顾炎武北上抗清说考辨》、《李自成、崇祯帝“和议”初探》、《论曹寅在江南的历史作用》等多篇论文,就是大题目研究的文字。做这种大题目研究,乃是史学家的本色,老王无疑有这种本色,他的几篇大题目论文就曾受到多位老资格的大史学家的好评。

老王极擅长做精细的考辨、写精短的史论,这类文字相当多。也许有人会说小题目、短文字,没价值。此言大谬。文章不能以长短论价,顾炎武的《日知录》看似一厚本,实则是由一条条短札组成的,但每条短札都用“采铜于山”的材料写成,都有精警的断语,都解决了若干重要问题,所以《日知录》是一部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名著。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赵翼的《陔余丛考》等名著,也是这种短札体的著述。这种体式是中国史学著述的一个传统,老王继承了这个传统;其中亦隐含一种“史德”,那就是绝不将简短文字可以说清的问题“抻面条”,弄成一篇长文。老王的友人王元化先生很赞赏古人的这种札记体,他的《思辨短简》、《人物小记》等书就是用札记体写的。老王与王元化时常有书信往来,想必他们在文体问题上是有共识的。

老王常跟我说史学是个“殿堂”,“殿堂”不是那么容易进的。我念过历史系,懂得这话的意蕴。不说别的,光掌握史料,那就是大功夫。老王研究历史,靠史料说话,绝不说空话,有时他觅来一堆珍贵材料,只为说一句牢靠的话,这其实也是他所在的社科院历史所的好传统。往远了追,这是中国史学的考据传统加上西方传入的实证方法留在老王身上的印记。明史文集中有《明朝宦官史料》一部,可以略窥老王的史料学、考据学功夫。近年来,老王又编纂了一部新四军珍稀史料集,亦可见他蒐集和整理史料的功力。老王曾对我说:“治史还是需要一点马克思主义的,马、恩研究历史,极重视充分占有资料。”

史学家在不少人眼里是所谓的“老夫子”,仿佛只会看线装书,只知“秦时明月汉时关”,而极少关注现实。确实有这种老夫子,但老王不是。“关怀莫过朝中事”,心底无时不波澜,老王忧国忧民的情怀是极重的,他是一位高度关注社会现实的史学家。他的老师陈守实有一句名言:“史论即政论。”老王服膺此说,写出了大量“史论其表,政论其里”的文章,声名远播的《万岁考》便是这样一篇雄文。此文曾被作为优秀历史杂文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这次又被收进明史文集之《明清史杂考》中。

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中,老王是立了功的。他不仅写了振聋发聩的《万岁考》,还写了《株连九族考》、《语录考》、《烧书考》等一系列促进人们思想解放的文章,也曾受命开列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书目。

老王写的历史文章,除纯学术作品外,很多是看似说古、实则论今的作品,用他自己的话说,叫“今古一线牵”。这类作品,常常读后拍案赞叹,赞其精警的思想、鲜见的史料,和流溢在字句间的才气。如历史散文《一碗粥装得下半部历史》,从构思、史料到文字,一如奇兵,出人意料、动人心扉,却又平易温润。难怪一位读者评论:“多年没读过如此精彩的文章!”所谓“今古一线牵”,我看是远承了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又有鲁迅“发思古之幽情,往往是为了现在”的余韵。从学术渊源上看,有浙东学派“重视学问与事功结合”的影响,尤其是受了梁启超“将学问用于改造社会”的影响,这有明显的文脉可寻——老王的老师是陈守实,陈守实是梁启超的弟子,老王乃任公再传弟子也。

老王读书多且杂,对史料开掘的深度,有时令人惊异。三十年前,报社让我写一篇“燕山夜话”式的历史小品,内容是历史上怎样惩治流氓,我写了一篇《拳打“镇关西”的余话》,主任李志坚(后任国家体育总局党组书记)觉得不行,就让我约王春瑜先生写。老王写了一篇《牛二考》,从《水浒传》里的泼皮牛二谈起,竟考出了历史上有真牛二!这真让我大开眼界,不得不叹服老王的考据功夫。试想,千百年历史,茫茫人海,到哪儿去找真牛二?可偏偏让老王找到了。这不仅有助于研究“中国流氓史”,也给《水浒传》研究增添了宝贵的资料。后来,我那篇《拳打“镇关西”的余话》在《天津日报》发表了,但我知道,拙文极拙,怎能和老王的妙文相比?说实话,老王的一些杂考文章是很难写的,不是任何一位史学家都写得出来的。一次,我向社科院历史所所长陈高华先生约稿:“您写一篇像王春瑜那样的文章吧。”陈先生应声答道:“那种文章我可写不了,不好写。”陈先生是元史大家,但我相信他的话不都出于谦虚,像《牛二考》那样的文章确实不好写。

近世以来,不少史学家、文学家致力于撰写读史随笔、历史散文、历史小品一类的文字,如吴晗、邓拓、丁易、金性尧、邓云乡、黄裳、何满子、钱伯城、高旅、余秋雨等,老王也在这一行列中。老王之文,有学问,史学功底深厚,能看得出是学者手笔,但笔墨间又杂糅作家气质,文采斐然,随手翻翻这部文集,便可看出。我觉得老王的不少读史随笔,实际上已超过了吴晗、邓拓。这并不奇怪,当时吴晗、邓拓著文受到种种限制,正所谓“戴着镣铐跳舞”,其思想和文采无法得到正常展现,而老王一方面自身才华横溢,一方面深得改革开放自由环境之惠,才华得以发挥,所以能在一些方面超迈前贤,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的优秀作品。

(原标题:老王的学问和文章)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1

分享到

中国著名史学家刘泽华在美逝世 享年83岁

姑妄谭之:张荫麟生活史 一团乱麻中的史学天才

为美国汉学“叫魂”? 揭秘三个美国汉学家和中西史学观之争

退翁著史 孙承泽和《天府广记》《春明梦余录》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