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小说《聊天记录》不只为讲一个“狗血故事”,更构成精妙讽刺

2020-01-08 07:29 北京晚报 TF008

初读爱尔兰作家萨莉·鲁尼的小说处女作《聊天记录》,人们的确容易认为它故事平平、毫无文采,只不过是一个无聊的中年男人出轨女大学生的“狗血故事”。可读完之后,作者清醒锐利的表达方式,以及全书几乎用“聊天对话”、“电邮”、“短信”支撑起来的新型结构也确实使人印象深刻。

作者 彦晶


《聊天记录》的故事十分简单:21岁那年的夏天,爱尔兰的女大学生弗朗西斯和女友博比结识了小有名气的女作家梅丽莎和她的演员丈夫尼克,于是他们谈天说地,妙语连珠。不知不觉中,弗朗西斯与尼克开始了一段明知不会有结果的恋情。

故事里的角色不断交谈,对话充斥着一切——如今,通讯手段的进步让人们纵使分隔两地也能即时沟通——观点、理论、无意义的废话在书中“飞舞”,呈现出纷乱复杂的状态。作者显然是有意为之:在如今这个“多屏时代”,信息正是如此泛滥,不曾停歇。值得注意的是,萨莉·鲁尼曾在欧洲大学辩论大赛中获得过“最佳辩手”称号。她思维敏捷、语速飞快,享受着不同观点在脑海中激撞的快乐。《聊天记录》中,主人公们话语和意识的流动倾泻而出,给人带来的直观感受也接近辩论。

媒体常常会用“千禧一代”来定义鲁尼这本书的主人公们,“千禧一代”指的是出生于20世纪时未成年,在跨入21世纪后刚好成年的一代人。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互联网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他们擅长自我表达,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掌控生活的欲望。这些特点在《聊天记录》中也常可以见到。

“梅丽莎用的是一款大块头的专业相机,她在专用相机包里装了很多种镜头。”故事从弗朗西斯初见梅丽莎开始写起。“只有对镜头迷恋的人,才会第一眼看到它,并精准地对它进行描述。”《聊天记录》的译者钟娜如此分析道。鲁尼在塑造人物时看似不经意,但她笔下的事物却不是出于偶然,它们都经历了作者严苛的筛选,最终以朴素的方式呈现出来,几乎具备“荷兰静物油画的质感”。受邀来到梅丽莎家,弗朗西斯积极地观察着周遭的一切:“走廊很温暖,开着灯。门边是一张矮桌,有人留了一小堆零钱、一把发梳和一管没拧上的口红。楼梯墙壁上挂了一幅莫迪利亚尼画作的印刷品,画着一个斜倚的裸女……”

这是年轻人踏入成人世界的重要一步,年轻的弗朗西斯此时一无所有,而梅丽莎和尼克拥有成就、豪宅、婚姻。观者和被观看者的身份并未固定,因为弗朗西斯也在不断凝视自己的外貌,审视自己的内心,时时刻刻接受对自我的审查,从而规定并且判断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标准。萨莉·鲁尼用弗朗西斯的第一人称视角写道:“我很兴奋,准备好迎接挑战,拜访一个陌生人的家,已经开始酝酿好话和某些面部表情,好显得我迷人可亲。”

层出不穷的“镜子”贯穿于整本小说,弗朗西斯在很多个时刻都能看到镜中的自己,处在对自我的不断凝视中。钟娜解释道,这不仅仅是出于对自我的迷恋,而是对自我在他人眼中的外在形象进行把握。当梅丽莎发来照片,弗朗西斯在手机上将高清照片放大到只看得见像素颗粒,然后她把照片缩回原样,打量自己的脸;弗朗西斯会在聊天记录中输入一些关键词,随时随地翻出一些曾经的对话,对它们进行重新剖析;初识尼克,弗朗西斯已能在网上搜到他的照片,她甚至还能看见十岁的尼克,发现他“很瘦,像竹节虫”……

这些情节都是在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中不可能发生的事,作者以此赋予了《聊天记录》数字时代的特殊质感,即一种在互联网时代强烈的被注视感和以自我为中心感。弗朗西斯在剧院第一次看见尼克表演时,作者写道:“我能看出他在试图跟我对视,如果我回应了他会给我一个类似抱歉的神情。我觉得这个想法太强烈了,像裸露灯泡的亮光,我没法去想。观众继续鼓掌,我能感觉到尼克注视着我们下台。”

鲁尼喜欢用“can”(能)这个词,据不完全统计,这个词的过去式“could”在《聊天记录》中出现了356次。为什么要频繁地用“能”?去掉这个词,句子的意思并不会改变,但“能”却为弗朗西斯的自我意识打了一束强光。在弗朗西斯的叙述中,观众似乎是在为她鼓掌。

由于弗朗西斯的自我意识过于突出,在与尼克的关系中,她似乎才是占据“上风”的那一方。比方说,弗朗西斯经常抨击资本主义,同情第三世界受苦的人;她也不屑于传统亲密关系与家庭构建。但与此同时,她又羡慕博比的优渥家庭,想坐在舒服的咖啡店里,谈论喜欢的作家、吃喝不愁地去写作;她还渴望成为别墅的女主人,想要赶走梅丽莎,完全地拥有尼克。

主人公弗朗西斯的矛盾性和两面性,或许正是作者在写作中想要强调的:年轻世代有着过剩的表达欲望,有着先锋性和排异性,但有时只是沉溺于自我的表达与自我感动,本质上是一种自恋与自私。在多重的审视下,阅读《聊天记录》就像踏入了一个充满镜子的房间:观察本身被无限延宕循环了下去,构成了精妙的讽刺。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08

分享到

西施、夏姬等四位传奇女,背后一部春秋史,女作家柳岸为之作传

真有“诺奖魔咒”吗?莫言直播首秀谈《晚熟的人》,“新人”是谁?

人民文学出版社整合“京本”“官本”古典小说精品,这几项值得点赞

北京阅读季启动“悦读·小康有我”主题征文活动

抄本的艺术照亮中世纪千年的璀璨遗产,带你回到非凡年代

敬一丹新书《床前明月光》:为亲爱的妈妈送行

林青霞曾称“蒋勋的声音是入梦的良方” 声如碧波清澈明朗

探寻这些外国文坛女作家,为何当时大多处于声名狼藉的境地

细品一个90后的阅读成长录, 大学时代他选择了......

教育部首次发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推荐图书共300种

世界读书日宋庆龄故居又见海棠诗会,西城区2019年新增七家阅读空间

收藏!中小学生分级阅读指导目录发布,推荐图书共300种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