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长篇小说《家长》:眼见儿子精神失常却束手无策,背后出于何种“痛点”

2019-12-27 06:59 北京晚报 TF008

2019年12月22日,作家刘庆邦凭借长篇小说《家长》一书,荣获第二届“南丁文学奖”。颁奖典礼上,刘庆邦表示,人们在谈论这部作品时候所说的“焦点”“热点”,自己都没有想到,他想到的是“痛点”。

作者 韩晓征


刘庆邦的新作《家长》,讲的是一位望子成龙的母亲王国慧,如何因为用心过深、用力过度反而导致儿子何新成精神失常的故事;倘若从父亲何怀礼的角度来概括,或许可以说,这是一个成功地把妻儿户口从农民转为非农民的骄傲的矿工父亲,由于父子关系紧张、夫妻关系裂隙,眼见儿子精神失常而束手无策的故事;如果从孩子何新成的角度,则又可以说,这是一个处在“丧偶式育儿模式”中的恋母男孩,夹峙在甩手大爷式的纵欲型父亲、控制欲极强的传统型母亲,夹峙在从农村到城市巨大生活转变的心理失衡之间,以及青春期身体与精神成长速度的大幅落差之间……从精神到肉体遭遇种种撕扯,而不得不精神失常的故事。三个角度之中,各人有各人的痛点。

作为女儿、人妻和母亲,王国慧的痛点在小说一开篇就有所触及,乍一看还以为是经常隐隐作痛的“胆结石”造成的,随着叙事的展开,从冷淡的母女关系,读者渐渐悟到,女主人公的痛点首先是生为女性造成的。令王国慧耿耿于怀的,是母亲那句恨不得在她一生出来就“摁进尿罐子里淹死”的气话,是读到初中就不让继续的教育之路的断绝。于是,作为一位聪慧姣好的心高气傲的农村女子,几乎唯一的提高生活品质和社会地位的方式,就剩下了婚姻——“她只是庆幸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在城里有工作的男人,通过男人总算和城市有了联系……”也就是说,王国慧与何怀礼的婚姻,是没有感情基础的实用主义婚姻,一开始就埋伏着隐忧,那就是工人何怀礼与农民王国慧之间深刻的不平等,也难怪何怀礼在房事中满怀优越感地宣称,“你要是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我跟你离了婚,你就当不成城里人了”;“你是我老婆,我老婆为我服务是应该的”……这种不平等,自然折射到夫妇性经验和贞洁等多方面的不平等。何怀礼由于采矿工作长期与妻子两地分居,于是有了“采野花”等发泄与消遣方式,而王国慧无论是在家乡务农还是在城市有了体面工作之后,分别抵制住了欲望和权力的诱惑,守住了身为人母的贞洁——那种内心动力,并不是出于对丈夫的爱,而是首先想到了儿子,要为儿子树立“好榜样”……王国慧集合所有这些痛点,得出的结论是,儿子是家庭的核心,而家庭晋级的目标,第一个是自己和孩子变为城里人,第二个则是儿子能够通过高考鲤鱼跳龙门,实现阶层的提升。第一个目标已经达到,那么在向第二个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她不遗余力地奔走——从评选三好生,到请名师为孩子辅导作文、发表作文,再到干涉儿子的初恋——可谓殚精竭虑,用心良苦。

然而如果方向错了,那么跑得越远用力越大,错处可能也就越多。王国慧的悲剧在于,她意识到了自己作为农村女性某种天然的劣势,想要奋力改变,可是这个奋力改变的过程,又深深受到上述劣势导致的教育可能、学习能力,乃至内省能力匮乏的局限,使她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物,而没能认识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更可能是使人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使人有能力独立获取幸福、接近善与自由。正所谓“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这样的母亲是很难以平等心来教育下一代的,因为无论她作为女儿还是人妻,都没有感受过深刻的平等。

作为丈夫的何怀礼,其悲剧性在于痛感麻木,他是不平等的简单粗暴的“家长式”教育的给予者,也是这种给予所产生的反作用力的受害者。何怀礼虽然在性放纵上获得了短暂的满足,但是他也因此付出了或许连自己都难以觉察的代价,那就是由此导致的夫妻嫌隙、给孩子造成的对于性事的扭曲印象都成为何新成精神疾患的导火索。

虽说王国慧把儿子定义为家庭的“核心”,然而作为所谓“核心”的何新成,却没有受到恰当的对待——从没有作为一个与父母平等的独立的人,而得到理解和尊重。孩子从农村转学到城市,几乎唯一的好朋友陶晓明,由于王国慧对陶母的偏见而被迫断绝了交往;从家乡带到城里的好朋友小花猫,被心情烦躁的父亲出于迁怒残忍地扔下高楼;心仪的初恋女友,也因母亲以可能影响高考为由,借助女友父母之手被转学……何新成借以交流和纾解,乃至精神寄托的渠道,一一被堵死,道路越走越窄,以至痛上加痛,身心分裂。

另一位能被忽略被物化的女性麻玉华,被王国慧在心里暗暗视为“药引子”,用来给儿子“治病”的猎获物,在某种意义上,或许是千千万万像王国慧一样的梦想通过婚姻转变自己农民身份的女性一个扭曲的缩影。在麻玉华为人妻为人母的过程中,王国慧也完成了一个从母亲到婆婆再到祖母的身份变化,与此同时,作为小说人物,麻玉华受虐又施虐,与这个家庭的三位成员一样,在哲学层面印证了让-保罗·萨特的那句名言:“半是受害者,半是同谋,像所有人一样。”

笔者瞩目于作家刘庆邦的文学创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尤其难忘那部短篇小说《梅妞放羊》——以诗意笔触,描写了一位乡村姑娘梅妞在放羊过程中的母性涟漪与春情萌动,掩卷之际,似乎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梅妞们那个可见的残酷未来所生的悲悯之心。二十多年过去,眼前这部《家长》之中,可有长大了的梅妞的影子吗?是王国慧?还是麻玉华?

无论如何,《家长》都是一部可以多角度解读的悲悯之作,从中我们痛定思痛,可以讨论学校教育的误区,家庭教育的伦理,甚至在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更深地讨论婚姻和男女平权。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08

分享到

西施、夏姬等四位传奇女,背后一部春秋史,女作家柳岸为之作传

真有“诺奖魔咒”吗?莫言直播首秀谈《晚熟的人》,“新人”是谁?

人民文学出版社整合“京本”“官本”古典小说精品,这几项值得点赞

北京阅读季启动“悦读·小康有我”主题征文活动

抄本的艺术照亮中世纪千年的璀璨遗产,带你回到非凡年代

敬一丹新书《床前明月光》:为亲爱的妈妈送行

林青霞曾称“蒋勋的声音是入梦的良方” 声如碧波清澈明朗

探寻这些外国文坛女作家,为何当时大多处于声名狼藉的境地

细品一个90后的阅读成长录, 大学时代他选择了......

教育部首次发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推荐图书共300种

世界读书日宋庆龄故居又见海棠诗会,西城区2019年新增七家阅读空间

收藏!中小学生分级阅读指导目录发布,推荐图书共300种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