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徐则臣新作再写北京,观察首都背后的人情冷暖

2019-12-27 05:27 北京晚报 TF017

徐则臣接到自己的长篇小说《北上》获得茅盾文学奖通知时,正在上海书展接受媒体采访,他看了一眼手机,祝贺短信微信纷纷涌入,响个不停,之后再回到采访中时很平静,似乎不愿对获奖一事多作评论。当时笔者拨通他手机时,他用飞快的语速说,今天先不聊,回头我们约个采访。四天后,《北上》再度获得第十五届“五个一工程”奖。

陈梦溪


《北京西郊故事集》徐则臣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这一“回头”就是四个月之后。如今他忙着脱产培训,同时构思新小说。用他自己的话说,“下半年以来基本不在文学现场了”,但无论如何回避,2019年都是对于他创作上重要的一年。

四年前,徐则臣凭借长篇《耶路撒冷》进入茅盾文学奖的最终一轮名单,二分之一的获奖概率,最终铩羽而归。如果得奖,那么他将打破阿来的纪录,成为茅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70后”一代作家从初登文坛到获得评论界瞩目,再到拿遍所有文学奖项,如今已不可否认地成为了中国文坛的中坚力量。

《北上》拿奖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这部作品从徐则臣家乡江苏写到北京通州,沿着京杭大运河的足迹,从历史到当下,写了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徐则臣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作家曹文轩。他虽然不是北京本地人,但他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写的北京故事,从早期代表作《跑步穿过中关村》到《啊北京》再到《王城如海》,徐则臣笔下的北京是属于“北漂”的北京。笔者眼中,徐则臣不属于那种天赋异禀的作家,不进行那种灵光乍现式的写作,但从他的作品中你能感觉到随时间变化的积累和成熟。

“七零后这代人都四五十岁了。这个年龄从体力、心境、状态来说都是作家创作力最旺盛的年龄。中外许多著名作家最好的作品,文学生涯最辉煌的创作都是在四十多岁这个年龄写成的。”徐则臣说,如今是“70后”作家创作的黄金时期,“虽然我现在和以前比写得慢一些了,但更踏实了。”徐则臣能清晰感觉到这些年的变化,与年轻时相比但更加一步一个脚印,更加深入而谨慎。他用了一个词叫“落实能力”,创作初期虽充满激情,但文学的“落实能力”只能伸展到一句一段,但现在“感觉到了”,写出的每一个字内心都是笃定的,是有备而来的,“知道自己要往哪去了”。

四年一次的茅盾文学奖都已经成为中国当代长篇小说最高荣誉,得到茅奖认可后,创作就可以“随心所欲”了。“一个人的创造力和探索力的确是需要鼓励,有了这个奖,以后就可以更加放开手脚写,不用再去考虑这个那个。”徐则臣现在回看今年夏天,发现自己在创作时能够感觉到更有自信和底气了。“为人要谦和平易,但作文要一意孤行,这个一意孤行是需要勇气的,这个奖给了我勇气。”

自称半年没接触文学圈的徐则臣边培训边搭新长篇的架子。这一次,他将眼光投向海外,将爱丁堡当作故事发生地。他曾几次去爱丁堡生活旅行,早有想法。为了这篇小说,明年徐则臣有时间还会再去一趟爱丁堡。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谈到徐则臣准备中的新作时称,中国年轻一代作家有着更加国际化的视野,更加丰富的异域生活经历,和与全球各地更加紧密的联系。“徐则臣的这部小说意在描述全球化背景下,海外生存的中国人的状态,应该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作家去关注这个主题。”韩敬群认为,徐则臣这次尝试是近年来这种文学创作趋势的一例证明。

下个月,徐则臣的新作《北京西郊故事集》将出版,这是《北上》后又一部描写北京的作品,收入了《屋顶上》《成人礼》《看不见的城市》《狗叫了一天》等九篇作品,描写了一群自花街来到北京西郊的年轻人的生活境遇。他们在这片他乡生存艰辛,却始终心怀热情,面对未来即使心中彷徨,也绝不屈服于此刻。不进城的时候,他们便在夕阳渐落之时爬到屋顶上,遥望那一片流动的北京。

徐则臣喜欢观察日新月异的首都背后的人情冷暖,他看来,真实的北京不单单是眼前这个繁华富丽的北京,还是“一个乡土的基座”。正如他在书中所写:“在北京,宾馆、酒吧、夜总会和高档社区是一个人间,很多人围着个麻辣烫摊子也是一个人间,热气腾腾的烟火人间。在这个城市,你的孤独无人响应,当你以为你只是你时,所有人出现在你的生活里:所有人都是你,你也是所有人。”

(原标题:“70后”作家步入黄金时代)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7

分享到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