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甲午海战,再认识》:清日战争观透视,《马关条约》前后看悲情李鸿章

2019-12-27 10:45 北京晚报 TF008

中日甲午战争已然过去125年,面对着这样一场揭开清王朝最后一层遮羞布的战争,经过几十年洋务运动努力组建的北洋水师,曾被称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海军部队,在一场战争中灰飞烟灭。被当时国人心中的“蕞尔小邦”日本,从朝鲜一路打到我国的领土上,并被逼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沉痛、惋惜、屈辱的同时,125年后的今人有太多的感慨和思考。图书品牌“知日系列”近期推出的遗珠之作《甲午海战,再认识》中,众多中日学者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再次谈论这场影响两国国运的重要战争。

作者 刘奈


 
清国运送舰沉没图

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清朝上下对于打赢日本这件事是信心满满。即使是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其国力、面貌焕然一新,但对于清王朝而言,也不过是小国的穷折腾而已。清朝拥有这么广阔的土地和资源,自然看不上日本。另外,当时清朝的军队人数也远比日本的多,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几乎同时展开,日本的变化从未得到过重视。直到这场甲午战争后,清朝才缓过神来。人们常说清朝败在了思想的落后上,那么究竟清朝落后到什么地步?在《甲午海战,再认识》中,有一章专门介绍了清朝和日本对于战争观的差异理解,将两国在战前对于战争的认识摆在一起后,我们发现两者悬殊十分之大。

    清日战争观透视

牙山之战是甲午战争中清朝和日本的首场登陆战,当时日本派出的兵力大概4000余人,清军3880人,但在清军的情报中日军的兵力被夸张了7倍之多,足有3万人。当时的指挥官聂士成登山远望,竟然也得出了日方兵力3万人的判断,在心里就留下了敌众我寡的印象,因此在战斗中也是以退代进。最终牙山之战以清军失利而告终。当日本因胜利举国欢腾时,中国国内也因此战而欢欣鼓舞。原来,这一失利消息传回国内完全变了样,变成了大胜,不光取得了胜利还斩敌首1000,之后这一数字还在不断被夸张。从高层到民间,都被这虚假消息所蒙蔽,清王朝和明治政府都借着胜利的鼓舞在同一天互下战书。当时民间热情也空前高涨,各种消息、社论都在盲目中督促政府与日开战。甚至上海的《新闻报》还曾建议,清政府应调集十万兵马占大阪,全力以赴直捣东京。

在战前清朝方面很难有来源确凿的一线新闻报道,民间虽然有《万国公报》《申报》等影响力相当大的报纸,但作为中央的直系报纸《政治官报》和官民合作的《京报》等都难以有所作为,不是有消息不能发,而是确实没有前线的任何消息,唯一的消息来源就是清廷的官方消息。反观日方,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媒体派出大量的随军记者,得到了很多的一线消息。他们运用西方的新闻手段在国际上制造舆论。在清朝援助朝鲜的运兵船“高升号”被击沉后,处于不利的日本,用各种手段在西方媒体上发声,取得了这场冲突的国际媒体发言权,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国际舆论,反倒让中国吃了哑巴亏。

除此之外,在书中编辑以对比的方式,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清朝的情报部门,在当时与日本差距究竟有多大。比如清政府自雍正时代就有所谓的“军机处”,但这个部门就像是个大杂烩,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全都囊括,也就相当于是皇帝的秘书处,并不能算是国家的情报部门。而且所涉及的内容大多都是国内事务,直到甲午战败,清政府才重视起在战争中情报的重要,但一直拖到1909年才学德国设立军咨处,而此时距离溥仪退位清朝灭亡只有不到3年的时间。伴随着秘密情报的还有间谍活动,但是间谍工作的指导思想却陈旧落后。在甲午战争中很少看到清朝这边的对外间谍资料,反倒是驻日公使汪凤藻却掉入了日方的陷阱,导致清方的密电码外泄被日方所掌握,之后等于日方一直通过这份密电码破译截获的中方军情,直至清朝战败。

日清大激战之图(日)杨斋延一 绘

反观日方早早地设立了情报机构,并且由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直接掌管。日本还在驻外公使馆设立谍报科,专门搜集他国情报,为甲午战争准备的情报网,不仅仅只有专业的谍报人员,还发展了大量日本侨民和清朝的本地居民。一些民间政治团体,也自发组织情报收集工作,间接地为政府效力。而日本的间谍活动更是渗透到中国内地,1886年日本间谍就在汉口建立了“乐善坊”,表面上看是经营杂货和图书,实际上是日本情报收集的大本营,在清朝各主要城市都建立了分支机构来搜集情报。1890年日本还在上海设立了“日清贸易研究所”专门来招收学生培训中国文化,日本直接在中国本土上成立间谍培训学校,一些日本重要的间谍都是从这里毕业的。以此可见清朝对于现代的国际战争了解是有多么的落后。之前提到的被破译的清朝密电码,直到战争后进入和谈阶段还在被使用,日方始终知道中国和谈的想法和底牌。这就让主导和谈的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陷入了里外不是人的境地。在近代丧权辱国的协议上李鸿章都是作为清朝最高代表签字割地赔款,因此在当时就留下了“卖国贼”的千古骂名,而在书中我们看到真实的李鸿章面对如此的困境,内心是作何抉择的。

    悲情李鸿章

1894年11月7日,日军经攻克了大连,获取了大量的物资,而城内的百姓则在日军报复性的屠杀中,尸横遍野,流离失所。就在同一天,慈禧在紫禁城内庆祝她60岁的生日,当日北京城内到处锣鼓喧天,为这场生日盛宴内务府就花费了1000万两白银。在百官的朝贺中独缺了李鸿章。此时的他在天津指挥着前方的战事。清朝对日作战的主力几乎都是来自李鸿章的淮军嫡系,从军械到船只,再到北洋水师的成立一切均在李鸿章的督促下完成,可以说是李鸿章全部的心血。但从国内来看,那时的清朝就像一盘散沙。似乎这场战争不是国家之战只是李鸿章个人的战争,李鸿章和他的淮军自洋务运动以来太火了,太让人眼红了。在北洋军队与日军激战时,其他部队其他地区都没把这场战争当回事,更别提支援协助了,很多人都在等着看李鸿章的笑话,就等他战败,好落井下石。在这样的内外压力下甲午战败了,北洋水师灰飞烟灭,李鸿章的淮军部队几乎被打干净。

在书中讲李鸿章的那篇文章,讲述了李鸿章自战败后到《马关条约》签订的全部经过。在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向日本提出了议和。当时的清廷虽有很多人提议议和,但都知道这是个会留下千古骂名的事,谁都不愿意掺和。恭亲王曾试探性地让李鸿章担此重任,但这无疑是对刚刚遭受重创的李鸿章更大的打击,在他拒绝了恭亲王的邀请后。没想到,日方伊藤博文再三认为清政府派出的代表重量不足,权力不够大,要求派恭亲王亲自前来议和。最终在讨价还价后,清政府还是把李鸿章推了出来。李鸿章很不情愿,在书中记录了李鸿章通过当时驻英公使龚照瑷向英国外交大臣金伯利诉说自己的委屈。或许是自己的委屈难以向国人诉说,也或许是想听听外交经验丰富的金伯利有什么建议,总之,一个在中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心里有苦有委屈,却去找外国人诉苦,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头一遭。外交经验丰富的金伯利当时就劝慰李鸿章,还是让他以清朝的国体为重,他身在这个位置,这样的事情他是最适合作为清朝代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马关条约》谈判

清政府内高层对议和的决定吵成一团,日本要求清政府不止赔款、承认朝鲜独立还要割地。慈禧不表态,皇上也没了主意,最后还是恭亲王奕訢给了主意,要是想保证京师无恙,只能答应日本的条款。李鸿章便携带着任务,踏上了日本的国土。“知日”这一系列书籍的特点就是有很多日方资料的考据,比如当时在日本国内,甲午的胜利让日本人第一次尝到了维新带来的胜利果实,将这次胜利与壬辰倭乱联系起来,认为自己是勾践在卧薪尝胆后终于对吴王夫差复了仇。全日本都沉浸在征服者的狂欢中,当知道中国的李鸿章将要来马关议和后,无数媒体、贵族、民众将马关这个小地方围得水泄不通,高举着他们的旭日旗、喊着口号来围观,见证马关条约的签署。这些日本民间对这场战争的反应也被一一收录。

之前所说日本已经破译了清朝的密电码,在谈判的过程中日方已经了解到了清朝使团此次赔款的底线是2亿两白银。在无数次讨价还价中,双方僵持不下。但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在返回驿馆的途中遭到了日本右翼势力的枪击,李鸿章左颊中弹,倒在血泊中。随行医生紧急救治,好在子弹没有命中要害,但也无法轻易取出,为了安全起见这枚子弹一直留在李鸿章的体内。李鸿章在受伤后安抚好随行人员,并告诉左右人员不要洗那身染血的官服。看着官服他不由得长叹一声:“此血可以报国矣!”李鸿章的遇袭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哗然,日方的如意算盘被突如其来的意外打乱。在审讯过后,了解到这位刺杀李鸿章的人是日本右翼团体的成员,他们不希望中日停战,希望挑起更大的事端让中日全面开战。而此时日本政府则根据自己实力判断,希望见好就收,逼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等李鸿章伤好重启谈判后,日方做出了1亿两白银的让步。在交涉下最终《马关条约》签订。李鸿章在签字时手颤抖不已,在回程时,他想到了恭亲王给皇帝的奏折上的一句话,73岁的老人不由得老泪纵横。“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故。”

在甲午战争过去这125年来,这场战争的意义和所带来的认识已经深入人心,痛定思痛从经验中吸取经验教训。而甲午中的更多细节,不应淹没在人们给它的定义和一句结论上,那么多人和事,还有当时人们与今人的思考,中日两国历史资料的对比与辩证,都值得我们对此改变两国命运的战争再研究,再认识。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08

分享到

126年前,英国画报这样呈现甲午战争

她在北京仅停留了两周,甲午战争爆发时,拍下了这样的北京城

孙中山受到日本知己援助 日军渡过鸭绿江居民慰劳敌军?

120年前甲午海战沉没战舰被发现 丹东一号深陷泥沙严重烧毁

被误读的北洋水师:甲午原来如此

海军举行甲午战争120周年海上祭奠仪式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