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北京

国外流行课首次开进老胡同,教如何正确整理家务!缓和夫妻矛盾

2019-12-13 13:41 北京晚报 TF021

“您知道该如何正确整理家务吗?‘整理’甚至可以改变人生。”东城区东华门街道银闸社区的会议室里座无虚席,一堂与众不同的“整理大师公开课”开始了。80后“整理大师”王妤萌正手把手向做了一辈子家务的胡同大爷大妈们,传授通过家务整理高效利用家居空间的妙招。如今,盛行于欧美、日韩的“整理大师公开课”首次进入密布胡同院落的老城区。通过“整理”,居民的生活环境改善了,胡同院落堆物堆料的难题解决了。这些“整理”妙招还缓和了夫妻矛盾,改善了婆媳、邻里关系,大大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

整理课上挤满了前来听课的大爷大妈。

国外流行课首次开进老胡同

“开课之前本来还有些忐忑,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愿意来听。等进入教室,吓了我一跳。社区会议室里,竟然黑压压坐了一片人。”王妤萌仔细一看,来学习的大都是胡同里的大爷大妈,年龄最小的也60多岁了。“真没想到,胡同里的百姓对于国外流行的整理学这么有兴趣。”

东华门街道位于老城区,大多数家庭的居住面积都不大,人口一多难免拥挤。人多了,东西也多,家里实在放不下,有些就只能胡乱堆放在家门口、院子里甚至胡同里。东西一多、一乱,人也容易心情烦躁,甚至影响邻里和睦。

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空间,让居民过得更舒心、更便利呢?为改善现状,银闸社区在专业社会组织的帮助下,将国外颇为流行的“整理大师公开课”首次引入老城区的胡同院落。

在三个月时间里,8节公开课分别以“卧室整理”、“厨房整理”、“客厅整理”为主题,每节课用时1个半小时左右,向胡同居民传授高效家务整理技能。银闸社区社工李然表示,除了公开课,“整理大师”还提供了实操培训、入户指导和互助服务等特色服务,吸引近300人次参与其中。

附近社区居民也“悄悄”来蹭课

王妤萌之前从事的是活动策划工作,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了“整理大师”相关书籍。2017年,她辞职后追随日本“整理大师”开始研习“整理学”。学成归国后,王妤萌正式进入“整理行业”。

“之前接触的学员,大多住房面积较大,生活条件优越。”入行两年的王妤萌告诉记者,这些人群最大的问题在于东西买得太多,又没有很好的归类收纳。与以往的经验不同,王妤萌这还是第一次进入密布胡同院落的老城区进行授课。过去的老经验不适用了,必须因地制宜开发新的课程内容。

于是,在课程开始前,她和社区工作人员连续走访了十多户胡同居民,提前摸清居民的需求。经过前期摸排,王妤萌发现,很多居民家中的平房不过十几平方米,除了挤进好几口人之外,还要放下大量的生活用品,这些物品基本都是生活必需品。由于居住空间狭小,很多东西无处摆放、无处收纳。很多老年人还觉得“破家值万贯”,什么东西都舍不得扔,也不舍得买收纳工具。

了解到胡同居民这些实际需求后,王妤萌琢磨,很多老人曾经在困难时期生活过,如果直接说多年没用的东西扔了就可以腾出更多的地方,老人很难接受。课程也很可能进行不下去。所以,她换了种方式,告诉老人,家里没用的旧衣服,其实还有很多处理方法。比如,可以将旧衣服捐给贫困地区;或者将旧衣物转化成再生纤维,用来造鞋帽衬里等。这样,老人就愿意尝试。

还有些老人节俭惯了,不愿意花多余的钱去购买专门的收纳装置。为了帮大家“省钱”,王妤萌就教老人们用废旧的手提纸袋或是矿泉水瓶,自己制作收纳盒。这些收纳盒放在衣柜里可以盛衣服、袜子,放在抽屉里能收纳文具,摆在厨房则可以放土豆、辣椒等食材。

每节课后,学员们都会将自己家整理前和整理后的对比效果图和心得发到微信群中,请老师点评指导:“整理环境的同时又整理了思维,自己的身心更加健康”,“通过整理大师的操练演示,学了很多”……

课程开了一个月以后,老年学员不再满足于自己来听课,还把上学的孙子、孙女也带进了课堂,更多年轻人也和胡同大爷大妈们当起了同学。“整理大师公开课”的名头渐渐打响,不光银闸社区的居民,连附近四五个其他社区的居民也“悄悄”跑来蹭课。

入户指导让脏了多年的沙发干净了

除了在课堂上公开传授经验技巧之外,“整理大师”还深入胡同中,为一些特别需要帮助的居民提供“一对一”贴身入户指导服务。

刘阿姨住在一间13平方米的小平房内,别看家中只有架子、柜子、缝纫机、床等简单的家具,但室内的空间却被各式各样的杂物堆满。“我不算胖,在阿姨家走动,都必须侧着身才能勉强进屋。屋里摆满了各种障碍物,连锅都堆在地板上,不得不绕行。”屋里实在堆不下的书、微波炉等物品,则只能放在门外。在刘阿姨家转悠了一圈,王妤萌想出了对策,先从饭桌下手。

饭桌上,堆满了暖瓶、水壶、水杯、眼镜、剪刀、零食等杂物。想吃饭,就必须先在桌上扒拉出一块巴掌大的地方,饭碗才能放下。

“居室面积小的家庭,可以多在墙上钉置物架、安柜子,让水壶、暖瓶等物品‘上墙’。再将剪刀、笔、茶叶罐等小件物品统一放在置物盒中。”经过“整理大师”的改造,刘阿姨家的饭桌一点一点被腾空,有了充足的就餐空间;而那些杂物,井然有序地摆放在靠墙的置物架上。

“我们社区有一位腿脚不便的大叔,再去他家看看吧。”在李然的带领下,“整理大师”和工作人员又来到了另一户人家。一进屋,只见书、衣服、眼镜、苍蝇拍、药等各式各样的物品全部堆放在沙发上,摞起了一座“小山”。沙发布已经多年没有清洗过,沾满污渍。“腿脚不好,常用的东西都得放在手边,方便拿。”房主拍拍沙发上的物品,颇有些无奈。

了解情况后,王妤萌特意为大叔订制了一辆齐腰高、带有三层置物架的小轮车。“每一层置物架上都可以摆放物品,最常用的物品摆放在第一层,不太常用的物品放在最底下一层。大叔站起来后,还可以拿小轮车当作支撑的拐杖,在屋内到处行走,一举多得。”

王妤萌介绍,岁数大的老年人,要避免设计安装位于高处的置物架,应尽量让物品摆放在伸手可取的高度;眼神不好的居民,就为他们在柜子、抽屉等储物空间里加装感应照明灯。有的居民通过“整理”缓和了夫妻矛盾;有的居民通过“整理”改善了婆媳、邻里关系;还有的居民通过“整理”,将常年堆放在胡同院落中侵占公共空间的杂物搬回了家中。这些小小的改变汇聚在一起,让胡同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更加舒心了。

19位“社区整理大师”带动更多人

“我们可能无法通过短短几个小时的课程,改变居民几十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如何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整理”中来,让更多人享受到“整理”带来的益处呢?课程结束后,王妤萌和银闸社区的工作人员没有停止思考。

8节课程结束后,银闸社区最终评选出了19位出类拔萃的“社区整理大师”。李然表示,由于受到场地、时间等因素的限制,社区居民肯定无法人人都来参加课程。为此,社区特意选出了19位学业有成的“社区整理大师”,希望通过他们来感染身边更多的人,将他们的“整理”经验传授给社区更多的百姓。

不仅如此,明年暑假,社区可能还会开办“整理大师儿童班”,请老师来为社区的孩子们讲解如何整理书包、整理书桌、整理行李箱等技巧。希望“整理”的技巧和理念能够在更多胡同院落中推行,让更多居民感受到“整理”为生活带来的变化。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张楠 文并摄

流程编辑:TF021

分享到

天通苑北长途客运站开始运营,未来可刷身份证验票乘车

北京:前10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食品价格上涨7.6%

看着都舒心!观音寺“三横一纵”道路旧貌换新颜

新发地连开6场对接会,一大波优质农产品装进市民菜篮子

北京又多一趟“开往春天的列车” 三季花海,四季常绿!

以古琴为纽带,构建运河雅文化——“琴韵运河”主题讲座